但除了要做好大鼠的疾病預防工作,日常的飼養管理、實驗操作也會對大鼠的身體健康造成很大影響,賽博士今天就帶鏟屎官們認識一下這些非傳染性疾病,記得拿出小本本做好筆記哦~
Part.01
疾病的遺傳傾向
幾十年來,實驗大鼠的每一個種群和品系都經過精心挑選,具有特定的遺傳性狀,比如白化病以及某些腫瘤的特征。不過這類性狀特征,可能對部分研究者來說是可取的,而對另一部分研究者來說則不太需要。
除了已知的或有特征的、自發或誘發的大鼠遺傳變異外,孤立繁育的大鼠種群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遺傳漂變。雖然遺傳漂變可以通過分子技術在近交系大鼠中監測到,但很難評估它在封閉群中發生的程度,在封閉群中,個體間變異可能會掩蓋群體間的差異。
盡管如此,任何兩個來自同一來源的種群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日益變化,除非種群之間有足夠且持續的繁殖對交換。
Ⅰ 嗜酸性肉芽腫性肺部炎癥
● Brown Norway大鼠(BN大鼠)嗜酸性肉芽腫性肺部炎癥的發病率很高,3-4月齡時,雄性和雌性大鼠的發病率均接近100%。
● 分布在世界各地的Brown Norway都發現了這種病變,包括那些隔離飼養的大鼠。
● 受累的種群對所有已知的病原體均呈血清陰性,與Brown Norway飼養在一起的其他品系的大鼠不會出現肺損傷。
● 肺病灶散在軟組織,以Langhans巨細胞、巨噬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組成的肉芽腫為特征。
● 通過常規檢查、偏振光或特殊染色顯示,沒有發現異物、真菌或細菌。
● 由于天生的肺高度靈敏性,這種近交系大鼠,被用于過敏和哮喘的研究,已經假設該綜合征中所見的嗜酸性炎癥病變可能是對環境損傷的過敏或反應性反應。
Ⅱ 結節性多動脈炎
● 結節性多動脈炎(泛動脈炎)是一種血管性疾病,已在Sprague-Dawley和自發性高血壓大鼠中發現。
● 腸系膜和內臟器官的大動脈明顯出現肉眼可見的病變,如動脈變大、彎曲。
● 對動脈壁的組織學變化的影響,包括纖維蛋白樣壞死和肌肉肥大。
● 通常被認為是偶發性病變,但在近交系ACI背景下的大鼠疾病研究中,受累的動脈破裂被確定為偶發性死亡的潛在原因。
Part.02
營養疾病
● 飼料經過高壓滅菌會降低維生素水平,特別是賴氨酸、維生素A、維生素E、核黃素和硫胺素。長時間的儲存也會有類似的效果。
● 此外,為維持成年嚙齒動物而設計的維持飼料中蛋白質和脂肪含量可能過低,不利于幼鼠的快速生長或成功繁殖。
● 飼料營養不足的臨床表現可能包括體重較輕、生殖性能下降、胎數減少、生長不良和毛發稀疏。
● 嚴重缺乏特定維生素的癥狀很少見。包括涎管的鱗狀上皮化生伴維生素A缺乏癥,彌散性出血伴維生素K缺乏癥,胚胎死亡和睪丸變性伴維生素E缺乏癥。
● 營養缺乏也可改變疾病的易感性和嚴重程度。
● 除了飼料的總熱量水平和特定營養成分外,還必須考慮飼料質量,包括化學污染物、微生物以及飼料顆粒的大小和硬度。例如,喂食粉狀飼料會增加牙齒咬合不齊的發生率。
Part.03
管理相關疾病
● 不良的飼養管理可能會引起各種各樣的健康問題,包括那些與實驗操作有關的問題。
● 動物的籠子、墊料、水和飼料以及實驗設備的清潔是至關重要的。
● 墊料水分含量高,導致細菌快速生長,從而增加尿路感染的發生率,可能還會導致乳腺炎和皮膚損傷。墊料尿飽和區的細菌脲酶的產生可增加氨水平。
● 飼料中水分含量高,可能會通過霉菌的增殖增加環境真菌孢子的污染。對空氣質量的考慮還可能包括氨濃度、二氧化碳水平、灰塵、消毒劑殘留物和污染物等因素。
● 大鼠對溫度、濕度、噪音、振動、光線、室內活動和其他可感知的環境變化非常敏感。環尾癥狀與相對濕度低于40%有關,但也可能涉及其他因素。環尾主要是幼齡大鼠的一種情況,通常是乳鼠,其特征是尾部和趾部形成明顯的環狀收縮。
● 大鼠,尤其是沒有保護性虹膜色素沉著的白化大鼠,在暴露于高于某一閾值的環境光水平時,容易發生視網膜變性。該閾值取決于光照強度、光照周期的持續時間,以及動物之前接觸到的光照水平。除了單純的視網膜損傷外,每天12小時1600勒克斯的高強度光照持續8天可導致哈德氏腺壞死,這可能是卟啉分泌物的光反應特性的結果。
Part.04
創傷和醫源性疾病
● 外傷性損傷在大鼠中并不常見。與小鼠相比,群養大鼠由于打架而造成創傷的可能性要小得多。
● 有報道指出,大鼠潰瘍性皮炎,與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自我誘導的抓傷相關。
● 腹腔注射水合氯醛后可發生無力性腸梗阻,有時可導致死亡。這種病變與幼鼠泰澤氏病所致的病理變化比較接近,容易混淆。臨床癥狀在麻醉后幾天出現,包括嗜睡、厭食和腹脹。最顯著的擴張發生在空腸、回腸和盲腸。
參考文獻:
[1]Fox J G, Anderson L C, Otto G, et al. Laboratory Animal Medicine:Third Edition[M].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