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全國醫藥技術管理高級人才培養工程”計劃實施六年來,我們已經針對新藥研發、項目管理、知識產權、技術轉讓、項目評估、項目投融資等專題舉辦了六期全國醫藥技術管理高級培訓班,國內700多家制藥企業和研發機構1000多名中高層技術管理人員接受了強化培訓,深受高度好評,被譽為中國醫藥行業培養高級技術管理人才的“黃埔軍校”。
“思路”決定“出路”,“戰略”決定“方向”;制藥企業只有不斷研發創新才能保持企業持續發展和收益增長。
第七期全國醫藥技術管理高級培訓班
——新藥技術創新戰略與企業研發模式抉擇
縱觀我國新藥研發創新的路程,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們基礎落后、物質匱乏的情況下開發出了新化學實體的創新藥物,而在科技發展迅速、新藥創新和研發資源豐腴的今天,我國制藥產業卻依然是仿制藥充斥的天下。問題的根源究竟在哪里?而新的出路又在哪里?
有人說,我國新藥技術創新的底子薄、人才缺乏;
有人說,我國不具備完善的新藥技術創新的市場體系;
有人說,我國新藥審評審批機制不健全、科技水平不高;
有人說,我國新藥技術市場很不規范、很不成熟;
有人說,我國新藥研發創新的資本金融機制不配套;
有人說,我國沒有真正的醫藥企業家,更沒有國際性的制藥企業;
有人說,我國新藥知識產權保護和應用的市場機制嚴重缺失;
……
事實確實如此嗎?針對我國的新藥研發創新活動存在的許多“悖論”現象,以及國家“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實施和新一輪新藥創制高潮的涌動,我國制藥企業和新藥研發機構如何厘清戰略市場、確定研發模式、暢通融資渠道、整合全球資源、健全知識產權保護機制,推動新藥創新技術的產業化、市場化實施,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為此,在科技部、衛生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北京市科委等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以及在桑國衛副委員長的親切關懷下,中國醫藥科技成果轉化中心、中國醫藥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中國醫藥技術經濟與管理》雜志,擬定于2008年12月18至20日在北京舉辦主題為“新藥技術創新戰略與企業研發模式抉擇”的第七期全國醫藥技術管理高級培訓班,我們將邀請政府部門主管官員、行業專家,以及國內、國際著名制藥企業和專業化藥物研發公司的精英們共聚一堂,品足論道、解疑釋惑,共享成功之經驗、共謀發展之大計、共商合作之良策。現將培訓班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培訓時間、地點
1、時間:2008年12月18~20日,18日(周四)報到,19~20日(周五、周六)培訓班課程
2、地點:國務院二招賓館(北京西直門南大街6號)
二、培訓內容
模塊一:“國家重大新藥創制”科技專項戰略實施的效力與影響
(2008年12月19日 上午9:00~12:00AM)
2008年8月,醞釀多年、集中了各領域專家智慧,舉全國之力的國家“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十一五”計劃課題正式啟動實施,從而掀起了我國新藥創制新一輪的高潮。然而,國家“重大新藥創制”科技專項實施效力究竟如何,能否達到預期目標,已引起國際、國內各界廣泛關注。為此,我們將邀請“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領導小組成員單位,以及參與“重大新藥創制”科技專項實施方案編制的有關官員和專家,圍繞國家“重大新藥創制”科技專項實施的效力與影響作更加深入闡釋,并就啟動的“十一五”計劃課題的實施有關問題與參訓學員進行廣泛的交流和討論。
【主題演講】
1、“重大新藥創制”十一五計劃支持課題總體分析與實施效力預測
“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實施管理辦公室
2、“十一五”重大新藥創制專項的啟動對我國新藥創新研發和產業發展的影響
軍事醫學科學院科技部副部長 張永祥教授
【專題討論】
1、如何建立和完善我國新藥技術創新和研發的市場體系?
因為這一問題如果不能得到根本的改觀,即使國家在新藥研發上投入更多的資金,實現我國新藥技術創新的戰略轉變將成為一句空話。
2、“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十一五”計劃課題的過程管理
如課題評審機制和方法、實施過程的監管、實施效力的評價機制和方法、推動新藥創新技術產業化、市場化的配套機制和辦法等
(擬邀嘉賓:“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和參與實施方案編制的其它部分官員及專家,以及100家承擔“十一五”計劃各專項課題機構的代表)
模塊二:全球化新藥研發戰略與全面管理創新——迎接第四代新藥研發時代到來
(2008年12月19日 下午1:30~5:30PM)
歐美等西方發達國家的制藥企業研發創新已經歷了:科研機構研發階段(第一代)、企業研發階段(第二代)和全球研發階段(第三代),目前部分領先國際性制藥企業開始步入第四代研發階段。然而,我國絕大多數中小制藥企業尚處于第一代研發階段,一些大中型制藥企業處在第一代與第二代新藥研發階段之間。隨著國際制藥產業鏈的轉移,國際制藥巨頭以及專業化藥物研發公司,紛紛將新藥研發的觸角向中國這塊蘊含著豐富新藥創新資源的領地伸得越來越長、越來越深,占據的創新資源和領地越來越大,新藥技術創新和研發的國內市場國際化競爭趨勢將越發激烈,我們又如何與“狼”共舞?為此,我們將邀請歐、美、日本、印度等國際性制藥企業的高層技術決策人員,全面詮釋第四代新藥創新研發時代的特征和趨勢。
【主題演講】
1、國際性制藥企業實施研發全球化和全面管理創新的戰略和趨勢
羅氏研發(中國)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官 陳力博士
2、國際性制藥企業技術創新活動實施策略聯盟的戰略及其應用
禮來研究院中國總監 張彥濤博士
3、國際性制藥企業實施技術許可和研發外包的戰略與實質
Merck & Co技術許可和外部研發主管 Jennifer Hu, Ph.D.
4、新藥研發國際化合作中建立共擔風險和分享收益的新模式和新路徑
和記黃埔(上海)醫藥有限公司副總裁 魏建中博士
【專題討論】
1、在新藥創制和研發國際化過程中,本土制藥企業和研發機構如何參與國際市場多元化的競爭?
2、沒有市場的國際化,是否會有真正的中國新藥創新和研發?
3、現階段,我國制藥企業的新藥創新和研發應該向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以及印度等國家學習什么?
(擬邀嘉賓:拜耳、默克、諾華、賽諾菲安萬特、雅培、強生、惠氏、安進、日本武田、印度南新等技術高管,以及實施國際化發展戰略的國內制藥企業和藥物研發公司的典型代表)
模塊三:國內制藥企業新藥技術創新戰略與研發模式抉擇
(2008年12月20日 8:30 AM~5:30PM)
近年來,我國一批規模以上的優勢制藥企業紛紛建立研究機構,一批“海歸”的加盟使研發隊伍和創新型企業不斷擴大,同時,制藥產業發展受到地方政府的普遍重視,地方政府和企業新藥研發的投入力度不斷加大,新藥創新能力明顯得到提高。“十一五”期間,國家“重大新藥創制”將投資近70億資金,帶動地方、企業投入200多億資金。但是,企業通過技術創新提高競爭力,絕不是簡單的增加研發投資的問題,因為即使再多的錢也總會覺得不夠用,解決問題的方法必須是從企業戰略高度考慮研發投入。為此,我們將邀請國內優勢制藥企業、藥物研發機構,以及從事制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研究的專家,從多層次、多角度探索我國制藥企業適宜的技術創新戰略與研發模式。
【主題演講】
1、整合全球研發資源,構建新藥創新平臺和商業模式
天津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副院長 周澤奇博士
2、奔騰的白馬:化學藥物創新與市場國際化發展戰略
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孫飄揚
3、中藥新藥研發能力(R&D)與產品制造營銷能力(P&M)的整合戰略
天士力集團總裁 閆希軍
4、創新與市場競爭:實施“產品并購”和“自主創新”組合戰略
先聲藥業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任晉生
5、制藥企業的品牌管理與持續技術創新的整合戰略
齊魯制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王晶翼博士
6、中藥創新模式與企業國際化發展戰略
江蘇康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肖偉
7、新藥創新研發與金融資本創新的融合戰略
深圳微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 魯先平博士
8、制藥企業技術創新、產品創新與價值創新的戰略與路徑
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 程立茹博士
【專題討論】
1、如何在國家“重大新藥創制”科技專項支持下,搭建新藥研發創新的聯動平臺,積極推動創新產業鏈建設?
2、我國制藥產業如何更好地開放創新、有效解決“空芯化”核心問題?
3、如何更好地加強新藥創新人才引進、技術投入和創新資本科學利用,重視產品鏈(創新型仿制藥、增值型創新藥)創新模式的塑造?
4、在新藥研發的各階段,怎樣有效利用金融資本的優勢推進新藥研發?
三、培訓對象
制藥企業、新藥研發機構(科研院所、大專院校、新藥研發公司、臨床研究機構等)高層技術管理決策人員(總經理、院所長、研發總監、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等),相關職能部門(研發管理部、技術中心、市場部、投資部、規劃部、知識產權部等)負責人,以及項目組負責人和核心骨干成員。
四、培訓方式
根據本次專題培訓的三大模塊,我們將邀請在新藥研發創新戰略管理方面的中外精英、資深專家和政府高官擔綱講演,在每個模塊的培訓中,都將安排深入的專題討論,讓參訓學員與演講嘉賓、學員與學員之間有充分交流的時間和機會,注重培訓效果的引領性、啟迪性和實操性。培訓班結束時,還將頒發結業證書。
五、培訓費用
1、每人需繳納培訓班注冊費2900元,含培訓費、教材費、證書費、餐費等費用,統一安排食宿,住宿費用自理(中國醫藥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成員單位學員、《中國醫藥技術經濟與管理》雜志理事單位學員優惠價為2600元/人)。
2、請各參加單位和人員,在確認參加培訓后,將上述相關費用匯至以下帳戶:
收款單位:北京華創陽光醫藥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開 戶 行:北京市工行鼓樓分理處
帳 號:0200003209006832105
六、培訓班報名方法
請有意參加者盡快填寫《報名表》(見附件),并于2008年12月15日前報中國醫藥科技成果轉化中心、中國醫藥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秘書處,以便安排食宿、做好會務接待與準備工作。
地址:北京西城區鼓樓西大街154號 郵編:100009
聯系人:趙丹玲、徐琳、衛東、周雪梅
電話:(010) 51665863-838/826/829/868
傳真:(010) 51665863-828,64014452(直線)
E-mail:tm@pharmtec.org.cn
登錄http://www.pharmtec.org.cn (中國醫藥技術經濟網)可了解培訓班最新動態。
附件:

“第七期全國醫藥技術管理高級培訓班——新藥技術創新戰略與企業研發模式抉擇”報名表
中國醫藥科技成果轉化中心 中國醫藥產業技術創新聯盟 《中國醫藥技術經濟與管理》雜志
二OO八年十月二十八日
新藥技術創新與企業研發模式的抉擇
2008年8月,醞釀多年、集中了各領域專家智慧,舉全國之力的國家“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十一五”計劃課題正式啟動實施,掀起了我國新藥創制新一輪的高潮。然而,國家“重大新藥創制”科技專項實施效力究竟如何,能否達到預期目標,已引起國際、國內各界廣泛關注。在以制藥企業作為研發主體的新時代到來之際,企業將如何領會國家政策走向,認識我國新藥技術創新和研發的市場體系,如何正確認識并發揮自身技術創新能力,選擇科學的技術創新戰略與研發模式,積極應對未來醫藥市場的風云變換?
中國醫藥科技成果轉化中心主任芮國忠博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這些問題都是企業最關心的問題,也是目前亟待探討和解決的問題。就此,中國醫藥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將在近期舉辦的“第七期全國醫藥技術管理高級培訓班”上展開專題討論和培訓,協助企業進一步加深認識,跟緊企業技術創新的步伐。
芮博士談到,縱觀我國新藥研發創新的路程,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們基礎落后、物質匱乏的情況下開發出了新化學實體的創新藥物,而在科技發展迅速、新藥創新和研發資源豐腴的今天,我國制藥產業卻依然是仿制藥充斥的天下。問題的根源究竟在哪里?而新的出路又在哪里?有人說,我國新藥技術創新的底子薄、人才缺乏,不具備完善的新藥技術創新的市場體系;也有人說,我國新藥審評審批機制不健全、科技水平不高;新藥技術市場很不規范、很不成熟;還有人說,我國新藥研發創新的資本金融機制不配套,沒有真正的醫藥企業家,更沒有國際性的制藥企業;我國新藥知識產權保護和應用的市場機制嚴重缺失,等等……
事實確實如此嗎?伴隨國家“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實施和新一輪新藥創制高潮的涌動,面對我國的新藥研發創新活動中存在的種種“悖論”,我國廣大制藥企業和新藥研發機構如何厘清戰略市場、確定研發模式、暢通融資渠道、整合全球資源、健全知識產權保護機制,推動新藥創新技術的產業化、市場化實施,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芮國忠博士介紹說,第七期全國醫藥技術管理高級培訓班將為學員著重解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國家重大新藥創制”科技專項戰略實施的效力與影響
“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領導小組成員單位,以及參與“重大新藥創制”科技專項實施方案編制的有關官員和專家,將會在培訓班上圍繞國家“重大新藥創制”科技專項實施的效力與影響作更加深入闡釋,同時,將針對如何建立和完善我國新藥技術創新和研發的市場體系、如何進行“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十一五”計劃課題的過程管理展開培訓和討論。
全球化新藥研發戰略與全面管理創新——迎接第四代新藥研發時代到來
歐美等西方發達國家的制藥企業研發創新已經歷了:科研機構研發階段(第一代)、企業研發階段(第二代)和全球研發階段(第三代),目前部分領先國際性制藥企業開始步入第四代研發階段。然而,我國絕大多數中小制藥企業尚處于第一代研發階段,一些大中型制藥企業處在第一代與第二代新藥研發階段之間。隨著國際制藥產業鏈的轉移,國際制藥巨頭以及專業化藥物研發公司,紛紛將新藥研發的觸角向中國這塊蘊含著豐富新藥創新資源的領地伸得越來越長、越來越深,占據的創新資源和領地越來越大,新藥技術創新和研發的國內市場國際化競爭趨勢將越發激烈,我們又如何與“狼”共舞?在本期培訓班上,將邀請國際制藥巨頭代表深入探討第四代新藥創新研發時代的特征和趨勢,明確在新藥創制和研發國際化過程中,本土制藥企業和研發機構參與國際市場多元化競爭的機會和方式,學習歐、美、日本以及印度等國家新藥創新和研發的精髓。
國內制藥企業新藥技術創新戰略與研發模式抉擇
近年來,我國一批規模以上的優勢制藥企業紛紛建立研究機構,一批“海歸”的加盟使研發隊伍和創新型企業不斷擴大,同時,制藥產業發展受到地方政府的普遍重視,地方政府和企業新藥研發的投入力度不斷加大,新藥創新能力明顯得到提高。“十一五”期間,國家“重大新藥創制”將投資近70億資金,帶動地方、企業投入200多億資金。但是,企業通過技術創新提高競爭力,絕不是簡單的增加研發投資的問題,因為即使再多的錢也總會覺得不夠用,解決問題的方法必須是從企業戰略高度考慮研發投入。此次培訓將從多層次、多角度,充分探索并明確我國制藥企業適宜的技術創新戰略與研發模式。促進新藥研發創新聯動平臺和創新產業鏈的建設,有效解決“空芯化”核心問題,推動企業加強新藥創新人才引進、技術投入和創新資本科學利用,重視產品鏈(創新型仿制藥、增值型創新藥)創新模式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