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病變引起的疾病,臨床以黑質紋狀體通路多巴胺能神經元缺失引起的運動癥狀(例如,靜止性震顫,運動遲緩和肌肉強直等)為主要表現。近年來,PD非運動癥狀,例如疼痛、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及精神障礙等亦愈發受到廣泛關注,且PD的非運動癥狀可能要早于運動癥狀而出現。在PD的非運動癥狀中以疼痛最為常見,而肌肉痛更是PD病理性痛中最為常見的類型。嚴重的肌肉痛不但對PD患者造成重大的困擾,更會因為疼痛而影響患者的運動功能,加重運動癥狀。
近期,延安大學感覺與運動疾病轉化醫學研究中心(簡稱“感運中心”)雷靜教授課題組在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中科院大類一區Top期刊)上發表題為 “Pathological pain: Non-motor manifestations in Parkinson disease and its treatment” 科研論文。
該論文對PD相關病理性痛的發生、發展及臨床表現給予了較為詳盡的論述,并提出了相關治痛思路:
1)提出了以“肌梭”作為外周本體感覺傳入信息的核心所介導的帕金森相關運動癥狀及肌肉萎縮的外周調控作用,及肌肉力學及代謝改變和肌肉痛相互關聯的機制學假設。
2)結合課題組前期相關研究成果,進一步分析并提出了PD病理性痛狀態下的痛覺內源性調控作用的可塑性變化,并針對作為痛覺內源性調控作用啟動子的丘腦特異核團功能異常(丘腦MD核團功能增強和丘腦VM核團功能減弱)為特異靶點所能給予的有效治痛方案。
3)重點論述了“不引起明顯痛感”43°C溫熱刺激治療理念,該物理治療方案不但能緩解PD病理性痛,同時亦能對PD相關運動癥狀給予有效緩解,這為中醫傳統灸法治療PD感覺與運動癥狀及穩態失衡提供了科研依據。
雷靜教授課題組的上述創新性理念為PD病理性痛的基礎科研及臨床治療提供了新思路和治療方案。上述系列論點得到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審稿專家和編輯的肯定性評價,一致認為具有高度的科研原創性和新穎性。
文章原文鏈接: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856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