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柳葉刀》2020年發表的關于康復的全球疾病負擔研究(GBD)顯示,我國康復需求總人數超過4.6億人,主要包括老年人群、術后人群、慢病人群和殘疾人群。尤其是,“十四五”時期,中國將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65歲以上人口將超過14%。我國目前有2.5億老年人,4000萬失能半失能老年人。隨著人口老齡化和慢性病患者數量的不斷增加,康復需求預計將進一步增加。
©市場潛力巨大的康復需求
面對康復場景如此巨大的市場潛力,邁步機器人陷入了沉思。
為何資本涌入卻遲遲未爆發?
然而,就整個賽道而言,外骨骼機器人仍舊是一條非常年輕的賽道,盡管眾多投資機構早已布局,但尚未大規模爆發。
©資本紛紛入局外骨骼機器人賽道
為何如此?在邁步機器人看來,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其一,外骨骼機器人解決了什么問題;其二,怎樣的價格達到規模化臨界點。
傳統的外骨骼機器人只是解決了行走問題,是一款助行設備,但是并不具備康復和治療能力。近幾年,已有企業首創研發出了基于柔性驅動器技術的外骨骼機器人,能夠對由腦卒中導致下肢運動功能障礙的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康復醫療設備。
據了解,在全球外骨骼機器人市場中,外骨骼機器人價格普遍在數萬至數百萬之間。高昂的價格,不僅是橫亙在普通用戶前的巨大障礙,還制約著外骨骼機器人市場規模的擴大。因此,康復型外骨骼機器人價格還沒有達到規模化臨界點,這也是其當下尚未普及的關鍵。
整個業界都在翹首以盼能有這么一家公司,為外骨骼機器人賽道的爆發撕開一道口子。
©引爆外骨骼機器人賽道的未來團隊
首先,最關鍵的當屬技術和應用場景創新的能力。外骨骼機器人橫跨機械、材料、控制、傳感器等多個高難度學科領域,是多項高新技術的集成。這將要求創業團隊的專業背景需兼具多學科領域,如人因工程學、生物力學、醫學等,從外骨骼機器人的形態、功能、設計和制造等方面實現技術與應用場景創新,這也是外骨骼機器人賽道未來最具有想象力的機會。
其次,創業團隊是否具備打造高性能產品的能力。作為醫療康復領域的輔助工具,外骨骼機器人的研發需要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綜合考慮他們的身體特征、功能需求、使用場景等因素,結合醫學理論和實踐經驗,確保產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當前,外骨骼機器人正朝著更輕、更柔軟、更靈活的“人機融合”方向發展。邁步機器人團隊研發的下肢康復機器人H系列主要適用于腦卒中導致的下肢運動功能障礙的患者康復訓練。機器人可以聽從用戶指揮,跟隨穿戴者的行走節奏并為其補充行走力量,充分讓穿戴者參與到康復訓練過程當中,讓行走更簡單、讓訓練更高效;此外,通過其基于柔性驅動器的核心技術,康復機器人更加柔軟舒適,如發生痙攣,機器人立即啟動保護程序,充分保證穿戴者的使用安全和舒適性體驗。
總而言之,要推動外骨骼機器人市場規模化發展,創業團隊需要堅定信念、保持耐心,并繼續努力創新技術和完善產品,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外骨骼機器人企業將會在各個垂直細分市場,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