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下起了雨,我從你的身旁經過,而你卻忘記了我們初識的這一場相逢;
再一次走向你,我輕喚著你的名字,看到的卻是你迷茫的臉龐;
這一次我牽起了你的手,向你訴說著我們曾經的過往,可你卻不知道我是誰……
你變得陌生而又呆滯,我知道這并不怪你,醫生說,你得了阿爾茨海默癥。
隨著全球老齡化的進程加快,罹患老年癡呆的患者激增,全球每3秒就有一例新發癡呆患者。目前我國癡呆患者已超過1000萬,居世界首位,并且以每年增加30萬以上新發病例快速增長,已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公共衛生健康問題和社會問題。而阿爾茨海默癥是引起癡呆的主要原因,約占癡呆患者總人數的三分之二以上。
阿爾茨海默病(以下簡稱AD)是全世界老年癡呆的主要原因,主要源于大腦皮層萎縮、腦白質稀疏和腦組織的病理改變。這些變化使大腦皮層及海馬等部位廣泛出現老年斑,神經原纖維纏結及神經元脫失,導致中樞神經纖維傳遞信息的通路阻塞,造成大量細胞病態衰老、變性壞死,從而使大腦形成記憶認知、行動的數據通路不暢,信息間有效傳遞失靈,使記憶和認知功能減退,理解障礙、記憶障礙,并伴隨情緒異常等癥狀。
根據World Alzheimer Report 2018數據統計,2018年全球AD患者約為5000萬人,帶來的醫療衛生支出超過1萬億美元。AD的病理特征在于腦內細胞外的β-淀粉樣蛋白(以下簡稱Aβ)沉積形成的炎性斑塊和細胞內的微管相關蛋白Tau的過度磷酸化而形成的神經原纖維纏結。
作為一種損害大腦認知及行為改變的復雜疾病,阿爾茨海默病(AD)對患者及其家庭產生了巨大且日益嚴重的影響。目前,已上市用于治療AD的藥物僅能部分改善患者的記憶功能,但不能阻止疾病的發展,也無法影響該疾病的主要神經病理學標志,即老年斑和神經原纖維纏結。然而過去二三十年,基于最主流的AD假說(Aβ沉積和Tau蛋白假說),阿爾茨海默病的新藥研發卻屢遭挑戰和挫折。
2018年和2019年初,有8種藥物(主要是疾病修飾療法) 的III期臨床試驗失敗,或是由于中期實驗分析證實藥物無效,或是藥物與安慰劑無差異,或是存在高毒性。大型藥企對AD藥物的研發也頻頻受挫,這對藥企來說是重大的打擊。
2012年,強生/輝瑞的單抗藥物Bapineuzumab在III期臨床慘遭失敗;
2014年,瑞士制藥巨頭羅氏的單抗藥物Gantenerumab在大型III期也以失敗告終;
2016年,制藥巨頭禮來備受矚目的新藥Solanezumab在III期臨床試驗中功虧一簣;
2017年2月, 默沙東宣布停止開發BACE抑制劑藥物Verubecestat;
2018年5月,強生宣布終止BACE抑制劑Atabecestat的II/III期研究;
2018年6月,禮來/阿斯利康宣布終止Lanabecestat(口服BACE抑制劑)的全球III期項目;
2019年,百健(Biogen)提前終止aducanumab的III期臨床試驗。
……
長期以來,阿爾茨海默癥的藥物研發在第2階段有了希望,卻在第3階段屢屢失敗,即便如此,人類一直都沒有放棄對于阿爾茨海默癥新藥的探索。衛材宣布,抗淀粉樣β原纖維抗體BAN2401的III期試驗已經開始;羅氏基因泰克公司正在招募患者進行抗Tau單克隆抗體MTAU9937A在中度阿爾茨海默病中的II期臨床實驗;Denali表示,Denali醫療里有幾種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藥物正在研發中……
距離上一個阿爾茨海默癥藥物獲批已經過去了十多年,盡管途中道路曲折,盡管這些項目依然會面臨臨床三期失敗的考驗,但至少,我們從未停止對阿爾茨海默癥領域探索的腳步,每一次的失敗都讓我們離成功更進一步!
美迪西具有多年評價AD新藥的豐富經驗,具有從體外、ex-vivo和多種體內有效的模型評價新藥的能力。在動物模型方面,擁有大小鼠的記憶獲得障礙模型、記憶鞏固不良模型、記憶再現障礙模型、新物體識別模型、D-半乳糖誘導的記憶障礙模型等。在記憶功能的測試方面可采用跳臺法、避暗法、Morris水迷宮法、CognitionWall、新物體識別法等多種測試方法對動物的記憶功能進行有效的測試。美迪西可從多層面研究藥物的作用機制,包括對乙酰膽堿酯酶活力的測定,免疫組化染色研究受試物對APP/PS1雙轉基因小鼠腦內的Aβ斑塊形成的影響、Tau的過磷酸化程度、以及是否具有促進腦內BDNF合成分泌的作用等。還可研究受試物是否具有保護海馬神經元免受有害因素損傷的作用。我們即可以提供初步的篩選研究以了解受試物的開發前景,協助委托方做出判斷,也可以進行系統的臨床前的藥效評價,申報臨床;既可以評價小分子藥物,也可以評價大分子受試物、中藥的各種劑型,美迪西的研究評價平臺處于國內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