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S(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即激光誘導擊穿元素光譜分析技術。其原理為:將激光脈沖在樣品表面(固體、液體)或者內部(氣體、液體)聚成一點,將極少量樣品燒蝕生成發光的激光誘導等離子體(LIP)。檢測LIP光輻射并進行光譜分析,得到樣品化學成分的定性定量信息---每個化學元素都有其固有的特征譜線,因此所檢測到的LIP光譜便是樣品所謂的“化學指紋”。
因此,LIBS較傳統的元素分析傳統技術(例如ICP酸化消解)而言,其特有的優勢在于:儀器操作簡單,1秒即得結果;對固體、液體、氣體狀態的樣品都能夠進行實時在線分析;可進行元素空間分布分析、剖面分布分析;準無損傷測量;無須樣品預處理;一次測量即可同時檢測、定性定量分析元素周期表中幾乎所有元素;能夠進行原位遙測等。
因此對于寶石、古董文物、古建筑等樣品,LIBS技術能夠在幾乎對樣品無損傷的情況下對元素進行定性、定量、空間分布分析,從而鑒定其成分、年代、工藝、維護情況、環境作用、產地、雜質及真偽,在此領域迅速廣受青睞。
1. St. Gregory半身像修復過程的LIBS技術干預
來自:S. Acquaviva a, M.L. De Giorgi a, C. Marini b, R. Poso b. A support of
restoration intervention of the bust of St. Gregory the Armenian: Compositional investigations by laser induced reakdown spectroscopy.
S. Acquaviva et al. /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248 (2005) 218–223
意大利萊切古城的省博物館S. Castromediano,受命對St. Gregory半身像進行修復。為了測定其腐蝕情況、確定最合適的恢復方案,該博物館應用LIBS技術,小心仔細的研究半身像的各個部位的元素構成情況。
修復之前的St. Gregory半身像 (1716) |
該半身像材料珍貴,專家推測:臉、手、頭發由銀制成;斗篷為覆蓋在木質圓錐面的銀箔;密特拉和十字架是黃銅,披肩為銅并鍍有金色銅作為裝飾。在披肩中央鑲有玻璃圣物箱。其銀、銅、黃銅部位都有不同程度和形式的腐蝕。依據半身像上的殘留物,專家斷定該半身像在此前曾進行過修復。
在本次修復之前,專家應用LIBS技術對其頭發、衣服、飄帶及涂層進行分析。從測量譜線得知,半身像的頭發并非之前以為的銀制,而是傳統的銀合金,即銀銅合金。
為了檢測飄帶主體及涂層(曾推測為金色銅,即銅-鋅合金)元素,應用LIBS技術對其內側和外側分別進行測量。譜線數據顯示,飄帶主體部分為銅。非常有趣并出乎意料的是,涂層部分根本不含鋅元素,而是金---也就是說,不是人們之前所以為的黃銅,而是黃金!

半身像頭發處表層的LIBS光譜(波長區間:250–560 nm)
此外,通過對整個半身像中的銀和銅兩種物質的LIP發射譜線的強度對比可知,合金中的銀和銅的成分含量基本相等。并且,與假設不同的是,在制成半身像的整個過程中,都不曾使用過箔。

(a)St. Gregory’s半身像銅質主體表層同一位置LIBS連續激發的剖面光譜
(b)St. Gregory’s半身像銀制頭發表層同一位置LIBS連續激發的剖面光譜
通過在同一位置進行連續測量,可得知表層腐蝕物成份及腐蝕深度。例如通過對飄帶連續激發進行表層剖面分析測量,得知腐蝕物主要成分是Ca。而頭發處腐蝕物的主要元素是Ca和Al,但其譜線在數次連續激發測量后消失,故專家推斷雜質來自于空氣。另有專家假設,或可來自于水---宗教儀式中,人們經常會給圣像彈點圣水。
案例2:LIBS元素分析技術檢測古代兵器修復情況
來源:S. Acquaviva a, M.L. De Giorgi a, C. Marini b, R. Poso b. Elemental analyses by laser 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 as restoration test on a piece of ordnance. 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 5 (2004) 365–369
本案例中的這把槍,20世紀70年代發現于亞得里亞海海底,之后保存于位于意大利萊切古城的省博物館S. Castromediano。由于在海水中長年浸泡,已經被海洋沉積物、鹽風化物、金屬氧化物等包裹得嚴嚴實實。專家推斷,這把槍可能來自16、7世紀熱那亞的商船。在一次貿易航海中隨商船沉沒后,長期浸泡于海水中逐漸被侵蝕損毀。通常損毀的情況極大取決于文物所處環境的浸泡水質、空氣濕度、輻射以及大氣污染等。海水中的鹽分攻擊金屬晶體發生化學反應、生成了其它物質,是這把槍表面腐蝕結殼的主要原因。
在對其進行修復時,首先分別使用LIBS元素分析技術分析這支槍的海水沉積外殼成分和腐蝕類型;再基于實驗結果進一步實驗,確定清潔劑、清潔工具、保護物質,對表層進行修復。修復步驟如下:⑴機械去除槍表面的海水腐蝕層,回復槍的原本形狀。⑵使用青銅、鐵的專用化學試劑進行清潔,去除海水腐蝕層。⑶防止此后的腐蝕。⑷表層保護,避免接觸空氣。在第⑶之前,利用LIBS技術對槍表面物質進行分析,確定是否仍有銹蝕物質殘留。
槍表層物質的LIBS譜線。灰色為修復前。白色為修復后
從發射譜線中可以看出,有害元素主要為鈣和鎂,因此可作為修復過程的關鍵參數,用于確認是否對槍表面的海水腐蝕和沉積物進行了有效的清潔。
總之,LIBS技術不僅可以檢測文物的元素構成及分布,還能夠告訴我們其自然腐蝕狀態以及修復情況。幫助我們尋找最合適的修復方法并評估其有效性。在本例中,槍表面的清潔手段是成功的---其指示參數鈣元素,清潔之前具明顯譜線,而清潔后消失。
案例3:LIBS元素分析技術應用于歷史文獻紙張維護
來源:A. Kaminska a, M. Sawczak b, K. Komar b, G. S´ liwin´ski b, Application of the laser ablation for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al paper documents.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253 (2007) 7860–7864
對17世文獻紙張進行激光清潔時的LIBS光譜數據:
(a)第1次激光清潔激光脈沖;(b)第2次激光清潔激光脈沖;(c)第3次激光清潔激光脈沖;
修復歷史文獻比如15、6世紀的木漿紙等,若用水或者干燥方法只能去除部分污漬,并會導致紙張變色。近20年來,激光清洗技術在紙張保護的應用中獲得了快速的發展。該技術可針對紙張質地及污漬成分做針對性設置,精確的去除污漬,特別適用于古老、脆弱的文獻紙張。LIBS及LIFS等激光光譜元素分析技術已經成功的應用于激光清洗技術的研究---在激光清潔的同時,對激光燒蝕等離子體進行光譜分析,測定樣品及其污漬、樣品中的色素、表面的雜質和斑點中元素分布的情況及激光清潔效果,并可測定試劑清潔、物理清潔對于樣品表面的影響。
16世紀 Leopolita圣經背面的藍色鉛筆痕跡:(A) 激光清潔前;
(B) 激光清潔后及其相應的LIBS光譜:(a)彩色痕跡;(b)清潔之后的光譜
本案例應用激光清潔技術及LIBS元素分析技術測量十四世紀紙張表層的污漬(灰塵、色點)及色素和Leopolita圣經背面藍色鉛筆痕跡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