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活體成像之生物發光實驗技巧及注意事項
瀏覽次數:1896 發布日期:2024-9-3
來源:本站 僅供參考,謝絕轉載,否則責任自負
通過上期的介紹,我們已經知道,生物發光和熒光作為最常見兩種光學成像技術,各有特點。其中生物發光技術因其背景噪音低,靈敏度高等優點,在腫瘤,分子互作及信號傳導等研究中得到了廣泛應用。當兩種方法都適用于研究對象時,更推薦用生物發光標記方法開展成像實驗。
一個完整的生物發光實驗流程,至少應包括實驗設計(選擇合適的熒光素酶報告基因和熒光素底物)、細胞培養與轉染(將熒光素酶報告基因轉染至細胞中,使其表達熒光素酶)、動物模型準備(選擇適當的動物模型,并根據需要進行基因編輯或誘導特定病理狀態)、細胞注射或移植(將標記細胞注射或移植到動物模型中)、熒光素底物注射(在成像前向動物注射底物,可通過腹腔注射、靜脈注射或口服等方式)、成像觀察(使用高靈敏度的活體成像系統,在預定的時間點捕捉生物發光信號)等。
本期,我們將深入探討生物發光活體成像系統的實驗技巧,從熒光素的選擇到實驗結果的分析,逐一探討生物發光實驗的注意事項及技巧。
熒光素的選擇
熒光素酶與熒光素的化學反應是生物發光的基礎,選擇合適的發光酶和底物是實驗成功的第一步。生物發光活體成像系統常用的發光酶包括螢火蟲螢光素酶、海腎螢光素酶等。實驗一般選用螢火蟲螢光素酶,有時也會用海腎螢光素酶。
二者區別如下表所示:

體外驗證
將構建的細胞加入150μg/ml D-luciferin 底物溶液2分鐘后使用IVScope小動物活體成像系統觀測,然后進行生物發光的定量分析。
計算單個細胞單位時間發出的光子數,當數值大于100時,適合進行體內實驗,數值過低或過高,都不適合體內成像或長期觀測。將定量數據繪制標準曲線,計算標準差,線性好證明細胞表達穩定,線性差則表明熒光素酶表達不穩定,同樣不適合進行體內實驗。
細胞接種
確保細胞是在良好的生長狀態下,并且已經穩定轉染或轉錄了熒光素酶基因。在接種前,使用細胞計數器或自動細胞計數儀對細胞進行準確計數。接種部位和數量應根據實驗需求進行調整,將細胞接種到實驗動物體內。確保細胞在體內生長、擴散,以產生穩定的發光信號。
熒光素底物注射
將螢光素或其它底物注射入實驗動物體內。實驗總結出熒光素的合適的用量是150mg/kg,即體重20克的小鼠需要3毫克的熒光素。注射方式有靜脈注射、腹腔注射、鼻吸(i.n.)或其他方式。
腹腔注射(i.p.):腹腔注射擴散較慢,持續發光長。
靜脈注射(i.v.):血液運輸,靈敏度高,重復性好。信號來的快,去的也快
鼻吸(i.n.):適合于肺部成像
根據實驗目的和動物模型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注射方式。注射時,需注意注射速度、劑量和濃度,以確保發光信號在體內均勻分布。
體內預實驗確定最佳成像條件
在正式實驗前,進行預實驗以確定發光時間線和最佳拍攝時間。一般情況下,腹腔注射底物約一分鐘后表達熒光素酶的細胞開始發光,十分鐘后強度達到最高。在最高點持續約20-30分鐘后開始衰落,約三小時后發光全部消失。所以最好的檢測時間是在注射后15-35分鐘內。
麻醉方法
為減少實驗動物在成像過程中的運動干擾,需對其進行麻醉。選擇合適的麻醉藥物和劑量,確保動物在成像過程中處于穩定狀態,保證獲得的實驗數據準確可靠,又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動物福利,確保其安全。實驗動物一般較難合作,因此實驗中常采用全身麻醉,根據麻醉方式分為吸入麻醉和非吸入麻醉。
生物發光實驗可以在底物注射后再進行麻醉。
吸入麻醉與注射麻醉的區別如下表:
成像設備的選擇
在生物發光實驗中,合適的儀器對確保實驗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至關重要。
理想的成像儀器應具備以下特點:
1. 高靈敏度
選擇具有高靈敏度的儀器,以便檢測低水平的信號,這對于早期疾病檢測和微小變化的監測至關重要。
2. 高分辨率
考慮儀器的動態范圍和分辨率,高分辨率儀器能夠提供更清晰的圖像,有助于更精確地定位和量化生物學過程。
3. 寬動態范圍
儀器應具有寬廣的動態范圍,能夠同時檢測到從低到高的信號強度。以保證在不同條件下都能獲得清晰的信號和高質量的圖像。儀器的背景噪聲應盡可能低,以提高信噪比。
4. 操作便利性、環境適應性及樣本兼容性
選擇用戶界面友好、易于操作的設備,且能夠適應不同的實驗條件和樣本類型。考慮儀器與其他實驗設備的兼容性,以及未來升級或添加新功能的潛力。
5. 良好的技術支持和服務
確保在遇到操作或技術問題時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幫助。綜合這些因素,選擇適合的生物發光實驗儀器,將有助于提高實驗的成功率和數據的質量。
實驗結果判讀和分析
獲取高質量的成像數據只是研究的一部分,結果的判讀與數據分析同樣重要。它能幫助研究人員從圖像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并得出科學結論。
1. 圖像優化處理:采用軟件對拍攝到的圖像進行優化處理、灰度調節、偽彩色處理等,以提高圖像質量。
2. 定義感興趣區域(ROI):計算發光強度、發光面積、發光信號變化等參數,分析實驗結果。可使用統計學方法對數據進行處理,以得出有意義的結論。
3. 多圖分析:不同時間點成像結果的分析要用到多圖分析,數據歸一化有助于消除偏差,批量ROI圈選及計算,生成動力學曲線、批量導出圖片及動態展示等提高了結果的可讀性和理解性。
結論
綜上所述,生物發光活體成像在實驗過程中涉及多個環節,掌握各個方面的技巧和方法對于獲得可靠、準確的實驗結果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