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實驗原理
在開闊空間內,動物通常偏好在邊緣與角落活動。實驗設定中,一個方形空間的中心設置了高平臺,平臺底部鋪有通電的銅柵。當動物被置于平臺上時,它會迅速跳下平臺并探索四周。若動物在跳下時受到電擊,其本能反應是跳回平臺以避免傷害。經過多次訓練,動物會形成記憶,不再輕易跳下平臺。然而,藥物或腦損傷等因素可能會影響這種記憶的持久性。
二、實驗裝置
跳臺箱采用無味ABS塑料或醫用有機板制成,顏色為黑色或灰色。實驗箱包含一個特定大小的平臺,底部可通電,并配備視頻分析軟件。平臺的高度與直徑一致,且尺寸可根據需求定制。實驗箱上方裝有錄像監控器,用于記錄動物在實驗箱內的活動,供后續分析使用。
三、實驗方法
適應期:在實驗前,每天對實驗動物進行短時間的撫摸,連續數天,以消除其對實驗者的恐懼。
訓練階段:將動物放入跳臺箱內適應一段時間后,開啟底部電源。動物受到電擊后,會跳上平臺以避免傷害。若動物在訓練期間未跳下平臺,則視為無效數據。
測試階段:訓練結束后,根據實驗目的,在特定時間內將動物再次置于平臺上。觀察一段時間后,記錄動物首次從平臺跳下的時間及跳下平臺的次數。
四、實驗數據分析
關鍵實驗數據包括:
觀察時間,即動物在實驗箱中活動的總時長。
潛伏期,即從實驗開始到動物首次從平臺跳下所需的時間。
錯誤次數,指在整個觀察期內動物成功從平臺跳下的次數。
安全區總時間,即動物停留在平臺上的總時長。
刺激區總時間,即動物在電擊區域停留的時間。
其中,潛伏期和錯誤次數是評價動物學習記憶能力的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