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大范圍雨雪天氣在12月13日拉開了帷幕,北方多地下起了“鵝毛大雪”。雪天路滑,路上行人少了,大家走路也更加聚精會神,小心翼翼。說到“走路”,當你邁出左腳,然后右腳跟上,就完成了一次簡單的步行,正因為走路這種行為太過簡單和隨意,我們可能根本沒有細細考慮過。其實走路這件“小事”并不小,背后反而有著 “大學問”。
從生理學上看,人體走路的原理涉及到多個身體系統的協同配合,包括神經系統、肌肉系統和骨骼系統等。當我們想要走路時,大腦會通過神經系統發送信號到骨骼肌肉,讓它們協調合作來實現步態。同時,神經系統也會接收來自腳底的反饋信號,讓我們能夠感知到地面的情況,保持平衡。
了解了走路的原理,讓我們一起看看那些和 “走路”相關的研究。
羅馬大學Valeria Belluscio等人圍繞“走路”開展了一項功能性近紅外光譜(fNIRS)和多慣性測量單元(IMUs)的聯合研究,他們邀請了20名健康青年人佩戴Brite便攜式近紅外腦成像設備執行直線和曲線行走軌跡。使用功能近紅外光譜評估前額葉皮層(PFC)激活,同時使用四個慣性測量單元評估步態質量。結果表明,在直線行走過程中,特別是當對任務有較高的注意力需求時,PFC的氧合血紅蛋白濃度增加。沿曲線軌跡行走導致PFC更加活躍,運動表現下降。
借助SAGA腦電采集分析設備對信號進行時頻分析和事件相關去同步/同步(ERD/S)分析,再經過一系列的工具篩選,將所提出的性能優異的分類器應用于下肢康復機器人的主動控制策略中。通過測試,兩名健康志愿者控制左腿和右腿的平均準確率達到了94.6%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