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細胞模塊分析揭示了5種TIME亞型
為了研究PLC的TIME亞型,作者檢測了腫瘤組織細胞的共富集模式。層次聚類識別出5個穩定的細胞模塊(CM1-CM5)(圖2a),作者將患者分為5個相應的TIME亞型(圖2b-e),并從以下4個方面對每個亞型做了具體分析:(1)細胞組成,(2)功能標記基因表達,(3)時間相關基因特征,(4)預后相關性。
CM1中含有活化的骨髓細胞和T細胞簇,CM1優勢患者表現出免疫激活狀態,因此被指定為TIME-IA(免疫激活)。CM2中與免疫抑制富集的“骨髓細胞免疫抑制”和“促腫瘤細胞因子”特征有關,并且與較差的預后相關,被指定為TIME-ISM(免疫抑制髓系)。基質細胞均在CM3和CM4中富集。CM3中高表達腫瘤激活的基質基因,預后較差,指定為TIME-ISS(免疫抑制基質)。而CM4含有大量內皮和間充質細胞,缺乏免疫細胞,被命名為免疫排斥表型(TIME-IE)。CM5含有肝駐留細胞簇,包括駐留型自然殺傷細胞(NK_05_CD160) Kupffer細胞(Mph_01_MARCO)和肝竇內皮細胞(EC_01_CLEC4A),與較好的預后相關。因此,CM5優勢患者被指定為TIME-IR(免疫駐留)。這些TIME亞型表現出不同的趨化因子網絡,并與腫瘤細胞的不同體細胞突變和轉錄組譜相關。
作者將以上分類方案命名為TIMELASER,用于區分腫瘤免疫微環境亞型。將這種分類方法應用于空間轉錄組數據和已發表的scRNA-seq、bulk RNA-seq數據集,均能得到與本文相似的TIME亞型。這些結果驗證了本文提出的TIMELASER分類法,并進一步證明該分類法在空間分辨率和bulkRNA數據分析上的有效性。
圖2解析PCL的5種TIME亞型
3. 肝癌中性粒細胞異質性
由于中性粒細胞比較脆弱,基因含量少,單細胞測序中難以捕獲,而TIME-ISM(CM2)中多種中性粒細胞亞群的富集、與不良預后的關聯促使作者進一步研究中性粒細胞。34,307個中性粒細胞被分為11個亞群,這些亞群表現出明確的組織分離和癌癥類型偏好,主要可分為外周血中性粒細胞(PBNs)、鄰近肝臟中性粒細胞(ALNs)、腫瘤中富集的中性粒細胞(TANs)。擬時序分析揭示了中性粒細胞從PBN到ALN再到TAN的明確分化路徑(圖3a)。
值得注意的是,TIME-ISM中三個TAN亞群的組合比例較高(Neu_09/10/11,平均占總TAN的86.8%),與較差的預后相關,暗示這些TAN具有促腫瘤功能。作者重點關注了兩個TANs亞群Neu_11_CCL4和Neu_09_IFIT1的表型和功能。通過mIHC證實,CCL4+ TANs (Neu_11_CCL4)高表達趨化因子相關基因CCL3和CCL4(圖3d)。一系列體外實驗證實TANs具有趨化因子分泌功能,支持CCL4+ TANs可以招募巨噬細胞的觀點。作者還發現,與非TANs相比,TANs中CD274(編碼PD-L1)的表達顯著增加,其中Neu_09_IFIT1的表達量最高(圖3i)。為了研究高PD-L1表達的TANs是否會直接抑制T細胞活性,作者將CD8+ T細胞與體外誘導的TANs或患者衍生的TANs共培養。與體外誘導的TANs共培養的CD8+ T細胞中,T細胞細胞毒性標記物IFNγ和活化標記物CD25和CD69的蛋白水平降低(圖3n)。在加入抗PD-L1抗體后, IFNγ的下降被逆轉(圖3o),證實PD-L1介導了TANs的抑制功能。
圖3中性粒細胞異質性
4. 人類和小鼠肝癌中的保守中性粒細胞亞群
為了進一步研究TANs的異質性,作者建立了兩種新的自發性肝癌小鼠模型,pTMC小鼠主要發展為HCC, pTMK小鼠主要發展為ICC。作者對來自6只小鼠的21個樣本進行了scRNA-seq分析,包括外周血、腫瘤鄰近肝臟和腫瘤。17,780個中性粒細胞被分為12個簇,顯示出明確的組織特異性和有序的發育軌跡(圖4a、b)。TIME-ISM (hNeu_09/10/11)中的三個TAN子集分別對應于mNeu_10/11/12。Cd274在小鼠TANs高表達,與人類TANs一致(圖4d)。通過無偏倚的整合跨物種數據,分析關鍵特征基因,作者發現小鼠和人的中性粒細胞在很大程度上保守(圖4c),這一發現為在小鼠模型中研究中性粒細胞為基礎的治療奠定了基礎。
圖4 小鼠模型中的中性粒細胞異質性
5. 中性粒細胞耗竭延緩腫瘤生長
由于TIME-ISM TANs的促腫瘤表型(Neu_09/10/11),作者進一步探究了在體內消除這些促腫瘤TANs亞群的治療效果。使用抗ly6g抗體消耗中性粒細胞后,患癌小鼠的肝癌結節和腫瘤重量顯著減少(圖4e,f)。與同型對照相比,抗ly6g處理后的TANs數量和TANs的PD-L1表達均下降(圖4)。此外,作者觀察到浸潤性巨噬細胞減少46.6%。雖然Ly6G阻斷并沒有改變CD8+ T細胞的數量,但它們的衰竭狀態得到了緩解。總的來說,中性粒細胞耗竭可以減弱巨噬細胞募集和T細胞抑制,從而抑制腫瘤生長。
結論
本研究通過大規模,免分選的單細胞分析全面描繪了PLC的細胞圖譜,識別到五種TIME亞型,解析了中性粒細胞異質性。TIMELASER框架涵蓋了大多數細胞群,可對TIME亞型無偏分類。作者推測,對這些數據的深入分析,將為腫瘤- TIME和TIME-TIME串擾提供新的見解,有助于識別免疫細胞功能,指導我們去發現PCL的生物標志物或免疫治療靶點。本文深入研究了中性粒細胞的異質性及其功能,確定了人類和小鼠之間廣泛保守的中性粒細胞譜。TANs具有促腫瘤作用,作者推測CCL4+、SPP1+和PD-L1+ TANs是有希望的免疫治療靶點。進一步探索中性粒細胞對免疫治療的影響及其相關的臨床混雜因素,將為更好地了解TAN生物學特性,提出肝癌治療的轉化研究途徑提供新的機會。
參考文獻:
[1] Xue R, Zhang Q, Cao Q, et al (2022) Liver tumour immune microenvironment subtypes and neutrophil heterogeneity. Nature 612:141–147.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2-05400-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