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動態顯色法原理
革蘭氏陰性細菌內毒素催化了LAL中酶原的活化 。初始活化速率由內毒素的濃度決定。活化后的酶催化了無色底物 Ac-lle-Glu-Ala-Arg-pNA釋放出pNA。在整個孵育過程中,用光度法連續測量405nm處的游離pNA。通過將其反應時間與標準曲線比較,計算出樣品中的內毒素濃度。
酶原 內毒素 凝固酶
底物 + H2O 酶肽 肽 + pNA
二,動態濁度法原理
濁度法是通過檢測鱟試劑與內毒素反應過程中的濁度變化來檢測內毒素含量的鱟試驗法。動態濁度法是檢測反應混合物的濁度到達某一預先設定的吸光度或透光率所需要的反應時間,或是檢測濁度增加速度的方法。隨著凝膠的形成,反應液吸光值的增加、OD值增加速率和內毒素的濃度呈正相關。
三,光度法檢測所需主要設備、材料
試劑
– 鱟試劑(LAL)(Kinetic-QCL™ 或 PYROGENT™-5000 試劑)
– 內毒素工作標準品 (CSE)
– LAL溶解緩沖液(用于PYROGENT™-5000動態濁度法LAL 試驗)
– LAL 試劑檢查用水(即LRW)(# W50-640, W50-100, W50-500)
器具
– 玻璃稀釋管(# N207)
– 獨立包裝的血清吸管(選購)
– 標簽
– 96-微孔板 (# 25-340)
– 試劑槽(# 00190035)
請使用經內毒素試驗驗證合格的無熱原器具。
設備和軟件
– 八道移液器
– 光吸收酶標儀
– WinKQCL™軟件
– 移液器
– 計時器
– 漩渦混合器
四,操作步驟
本指南分步描述了如何進行傳統動態法鱟試劑(以下簡稱LAL)試驗。試驗開始前,先使試劑瓶溫度與室溫相同。還應打開孵育酶標儀,并在WinKQCL軟件中創建微孔板模板。
五,注意事項
– 使用配套的LAL和 CSE 試劑
– 建議勿使用塑膠管稀釋內毒素
– 遵循所有關于內毒素漩渦震蕩次數的建議
– 使用經內毒素試驗驗證合格的無熱原器具
– 使用前,先使試劑溫度與室溫保持相同
– 不要對LAL進行漩渦震蕩
– 將試劑放入96-微孔板的孔中時,避免產生氣泡
– 不要污染樣品、標準品、LRW 和器具
– 應正確安裝、驗證并維護設備儀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