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在失血性休克或心源性休克時,菌血癥及內毒素血癥的發生率增加。Goridis研究認為,許多敗血癥和非敗血癥中都存在著內毒素血癥,在無明確感染灶的患者中,有內毒素血癥者發生MODS的比例較無內毒素血癥者要高,因此他們認為腸源性內毒素血癥是致MODS的主要原因。
許多實驗資料也支持內毒素與MODS發生之間的關系。在金惠鉻等采用盲腸結扎加穿刺的方法制作的大鼠敗血癥模型中,在敗血癥發生24h左右后,大鼠先后出現不同程度的MODS,且大部分鼠血培養陽性,其中主要為大腸桿菌。Tighe的實驗也證實,血中的細菌與感染灶細菌一致。上述結果表明,細菌可通過機體自身機械屏障的破壞而侵入到體循環中,并且在器官中生長繁殖,引起炎癥反應,并通過細菌的直接毒性作用和體液因素的介導而損害宿主的器官。
不同的動物模型中也發現了腸細菌及內毒素轉位。現已表明,失血性休克、內毒素血癥、腹膜炎、燒傷和粒細胞減少癥,可促發腸內毒素及細菌的轉位。急性饑餓研究顯示,腸黏膜萎縮時,對大分子蛋白的通透性增加。
對重危患者的有些治療措施也會促使腸細菌及內毒素轉位:①全腸外營養使腸道sIgA分泌減少,細菌過度生長。②廣譜抗生素的應用。③H2受體阻滯劑及PPI的應用使腸細菌移生增加。
以上結果顯示,細菌及內毒素與MODS關系密切,且內毒素的作用比細菌更為重要。因為,在許多MODS患者血液中未發現有細菌的存在,而且內毒素有許多明顯的生物等效應,如可致發熱、致DIC,、對細胞的損害、激活單核-吞噬細胞系統分泌各種炎癥介質、激活補體、使5-羥色胺及組胺分泌以及降低血壓,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內毒素激活單核-吞噬細胞系統引起內源性炎癥介質的釋放,如TNF-α、IL-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