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院內感染所致細菌性肺炎中,肺炎球菌約占30%,金黃色葡萄球菌占10% ,而需氧革蘭氏染色陰性桿菌(綠膿桿菌、肺炎克雷白桿菌、流感嗜血桿菌、腸原杅菌﹑硝酸鹽陰性桿菌等)則增至約50%,其余為耐青霉素G的金黃色葡萄球菌﹑真菌和病毒。一些以往較少報道的病原體(如軍團菌、卡氏肺孢子蟲、衣原體等)相繼出現一些非致病菌也在適宜條件下成為機會致病菌。住院病人多數免疫功能低下,加以使用抗癌藥物、免疫抑制劑等,以及多種醫源性因素(如留置各種導管﹑輔助呼吸、霧化吸人等的污染)和抗生素的不恰當使用,以致病原體更趨復雜多變。革蘭氏染色陰性桿菌肺炎病死率仍高(30%~40%),老年及重危患者尤為難治,住院病人有的已有嚴重創傷、多臟器衰竭,營養不良和酸堿及電解質平衡紊亂,故診治肺炎的同時還要全面兼顧,采取綜合措施。
產生上述結果的原因在于醫務工作者忽略了在肺炎發生發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一個病理過程,即內毒素血癥。除革蘭氏陰性桿菌、支原體,衣原體等可直接產生內毒素外,其他病原菌肺炎患者血中內毒素均來源于腸道。循環血中內毒素通過刺激單核巨噬細胞系統產生腫瘤壞死因子、白細胞介素-1、白細胞介素-6、白細胞介素-8等炎癥因子,激發炎癥瀑布效應,加重原有的臨床癥狀。因此在肺炎治療過程中,如果應用原有常規治療病情無法控制時,應考慮是否內毒素在從中作梗,嚴重影響臨床療效。臨床醫生可根據患者血中內毒素含量判定病人是否存在內毒素血癥,以便應用抗內毒素藥物及選擇誘生內毒素能力弱的抗生素。
在肺炎的救治中,應充分重視內毒素在疾病發生﹑發展中起的作用,尤其在兒科,由于支原體肺炎的發病率不斷升高,患兒臨床表現較重,高熱不退,在綜合診治的情況下,應該考慮內毒素在疾病中的作用。適當地應用拮抗內毒素藥物,在減少死亡率,降低并發癥方面都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