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實驗1:預測性對快速讀者和慢速讀者中央凹詞匯加工的影響
實驗方法:采用2 (閱讀組別:快速組、慢速組) x 2 (預測性:高預測、低預測)的混合實驗設計。其中, 閱讀組別為被試間變量,預測性為被試內變量。
實驗儀器
使用加拿大SR Research 公司生產的EyeLink 1000 Plus 眼動儀記錄被試的眼動軌跡。該儀器的采樣率為1000 Hz。實驗刺激呈現屏的刷新率為144 Hz,分辨率為1024 x 768 像素。實驗材料以黑色宋體在白色背景下呈現。被試離刺激呈現屏約為55 cm,每個字約占0.89°視角。
在篩選原始眼動數據時,首先排除注視時間小于80 ms 或大于1200 ms 的注視點。之后, 根據下列標準刪除極端情況的句子:(1)被試按鍵失誤或頭動導致的追蹤丟失(0.83%); (2)句子總注視點少于3個(2.3%); (3)分析指標在3 個標準差之外(整體分析:0.85%, 局部分析: 1.03%)。
數據分析主要包括以句子為單位的整體分析和以目標詞為興趣區的局部分析。前者用來檢驗快速組與慢速組整體閱讀水平的差異,分析指標包括平均注視時間、向前眼跳長度和次數、向后眼跳長度和次數、總閱讀時間。平均注視時間體現了每一次注視的情況,一般與總注視次數結合使用,平均注視時間長且總注視次數多,說明句子整體難度大?傞喿x時間從整體上反映句子加工難度,句子越難或個體閱讀能力較低,總閱讀時間越長,綜合反映每次注視的時間和總注視次數。向前眼跳長度和次數可以反映后文內容加工的難易,隨后文內容難度增加,向前眼跳變短,向前眼跳次數增多。向后眼跳(或回視)長度和次數, 反映了句子語義整合情況,向后眼跳短或次數多,表明語義整合較難。此外,向前和向后眼跳次數可以共同反映總體注視次數。
實驗2:副中央凹預視對快速與慢速讀者預測詞加工的影響
實驗設計
采用2 (閱讀組別:快速組、慢速組) x 4 (預視類型:相同預視、低預測預視、相似預視、不相似預視)的兩因素混合實驗設計。閱讀組別為被試間變量, 預視類型為被試內變量。
實驗儀器
采用加拿大SR Research 公司生產的EyeLink 1000 塔式眼動儀記錄被試的眼動軌跡。該儀器的采樣率為1000 Hz, 顯示器的刷新率為150 Hz, 分辨率為1024°¡768 像素。實驗刺激以黑色宋體在白色背景下呈現。被試距離屏幕約為65 cm。每個漢字大小約為1.1°視角。
結果:
快速組(M = 93.13%, SD = 4%)與慢速組(M =95.41%, SD = 4%)對句子的閱讀理解正確率沒有顯著差異, F(1, 19) = 0.36, p = 0.552, 表明兩組讀者都可以很好地理解句子內容。
針對原始數據, 首先剔除短于80 ms 或長于1200 ms 的注視點。然后根據以下標準篩選句子:(1)刪除由于被試按鍵失誤或頭動導致的追蹤丟失的句子(0.17%); (2)刪除句子總注視點少于3 個的句子(0.21%); (3)邊界變化過早或延遲, 或第一次通過邊界或注視目標詞時眨眼的句子(17.46%)。(4)刪除注視時間指標在3 個標準差之外的句子(句子分析:0.86%, 目標詞分析:0.87%)。分析指標和分析方法同實驗1, 只是在實驗2 的模型中, 固定因素為預視類型和閱讀組別。
更多數據詳情,請查閱參考文獻
結論
由本研究可知, 在中文閱讀中, 快速讀者與慢速讀者利用預測性的差異表現在副中央凹加工階段。具體為, 與快速讀者相比, 慢速讀者利用副中央凹相似預視激活預測信息的效率更低, 在低預測或無效預視下進行詞匯識別和語義整合時更困難,表明了慢速讀者在詞匯加工中更依賴語境且對無關信息的抑制更弱。這些結果支持了詞匯質量假說。
參考文獻:
張慢慢, 胡惠蘭, 張志超, 李鑫, 汪強, 白學軍, 臧傳麗. (2023). 預測性對快速讀者和慢速讀者詞匯加工的影響. 心理學報, 55(1), 79-93.
ZHANG Manman, HU Huilan, ZHANG Zhichao, LI Xin, WANG Qiang, BAI Xuejun, ZANG Chuanli. (2023). The effect of lexical predictability on word processing in fast and slow readers during Chinese reading.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55(1), 7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