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以 Spatial Variability and Hotspots of Methane Concentrations in a Large Temperate River 為標題發表在 Frontier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上,
作者: Ingeborg Bussmann等
翻譯: 王軍、劉美玲、子毅
校對:徐粒、劉曉迪
人們日益關注內陸水體,如湖泊、水庫、河流對全球 CH4的貢獻。然而,較少研究涉及流動水體中的 CH4 動態。
近來,溪流和河流作為大氣 CH4 的來源備受關注。與平衡態水體不同,這種“流動”水體中存在“過飽和” 的CH4,容易引發顯著的擴散排放。然而,由于流動水體CH4排放的時空異質性強,準確量化這種 CH4 排放極具挑戰。這種擴散排放的強度取決于水的湍流運動、氣體傳輸系數以及水和大氣之間的 CH4 濃度梯度。
水體中CH4 的輸入與損失,決定了水體中溶解的 CH4 濃度。河流中的沉積物處于厭氧環境中,會產生CH4;另外,河岸地帶、洪泛平原和濕地也能向河流中輸送CH4。在水中,微生物的 CH4 消耗相對緩慢,通過物理擴散釋放到大氣是最重要的 CH4 損失途徑。另外,在有氧條件下,浮游植物也能介導 CH4 的產生。
檢測河流中的CH4 輸入并不容易,此外,CH4 在河流中的停留時間較短。例如,有研究發現,CH4在易北河(River Elbe)中存留不超過一天。CH4 在河水中的低溶解度加上其快速的水-氣交換,不同河段的 CH4 濃度存在明顯差異。
一般情況下,研究者們會使用離散采樣法,調查河流的CH4釋放,反映其空間變異。這種方法的缺點是數據點有限,時空分辨率較低。Maeck 等人(2013)發現,港口、筑壩河段、河道支流是CH4 排放的熱點區域,而這些區域有時會被忽略。因此,基于離散采樣法的取得的調查數據,在進行尺度轉換時,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為此,研究者們沿德國易北河航行584 Km,同步測量了河流中溶解的以及大氣中的CH4 濃度。此外,他們還測量了相關的水文參數,取得了大約 4000 個高空間分辨率的數據點。該研究旨在揭示河流CH4排放的空間異質性,識別潛在的排放熱點。同時,研究者們還探討了大氣 CH4 濃度波動對估算河流CH4 排放的影響。
使用LI-7810便攜式CH4/CO2/H2O分析儀(LI-COR Biosciences, NE, USA)測定河道水面上方大氣中的CH4和CO2濃度。LI-7810采用光反饋-腔增強激光吸收光譜技術(OF-CEAS)。
LI-7810安裝在測量船的頂層甲板上,以1 Hz的采樣頻率進行連續測量。LI-7810校正了水汽稀釋效應,直接輸出空氣中CH4 和CO2 的干摩爾濃度。
所有數據進行數據質量檢驗和標記,剔除低質量和無關值,如儀器預熱期間數據、港內船舶停靠時的測量值等。篩選后的數據與GPS數據進行合并。
結果顯示,易北河中溶解CH4的平均濃度為112 nmol L-1,范圍在40~1456 nmol L-1之間。
CH4高濃度區域標記為潛在排放熱點。數據顯示,熱點區域空氣中的CH4濃度也較高,這表明對空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測量有助于發現排放熱點。
空氣中CH4濃度的中位數為2033 ppb,濃度變化范圍在1821~2796 ppb之間。沿易北河河道,僅觀察到中等程度的數據波動。支流對干流CH4濃度的影響并不顯著。CH4排放速率的中位數為251 μmol m-2 d-1,這將導致整個易北河每天向大氣中排放28640 mol d-1的CH4。
結果顯示,河道CH4濃度存在橫向異質性,即在丁壩處(Groin Construction)CH4濃度高。丁壩處的沉積物和有機質礦化,導致了高濃度的CH4排放。
河流形態和結構決定了其中溶解的CH4濃度,使得易北河上游CH4濃度變化平穩而下游變化很大。丁壩是繼水壩之后的又一種人工基建設施,其可顯著增加河流的溫室氣體排放。
//////////
原文中的主要數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