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題目:
The pro-inflammatory factors contribute to the EEG microstate abnormalities in 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中文翻譯:促炎因子導致重度抑郁癥患者腦電圖微狀態異常
作者:Ya-NanZhaoa1、Jia-KaiHea1、YuWanga、Shao-YuanLia、Bao-HuiJiab、ShuaiZhanga、Chun-LeiGuoc、Jin-LingZhanga、Guo-LeiZhangc、BinHud、Ji-LiangFangc、Pei-jingRonga
a.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生理學系,北京,中國
b.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針灸科,北京,中國
c.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放射科,北京,中國
d.北京理工大學醫學技術學院,北京,中國
期刊: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 Health
發表時間:2022年10月
發表網址:
https://doi.org/10.3390/s22186929
摘要:
促炎因子可能與功能性腦網絡異常有關,它可能是重度抑郁癥 (MDD) 發病機制中的一種機制。腦電圖 (EEG) 微狀態能反映大腦網絡的功能。但對于 MDD 患者的促炎因子與微狀態異常之間的關系尚不清楚。本研究招募了 24 名 MDD 患者和 24 名年齡和性別匹配的健康對照組 (HC),評估了蒙哥馬利-阿斯伯格抑郁量表(MADRS),并收集血清(白細胞介素- 2 (IL- 2)、腫瘤壞死因子-α (TNF-α) 和 hs-C 反應蛋白 (CRP) 和腦電圖(EEG)數據。進行了 K 均值聚類分析以表征不同的EEG微狀態。表征了四種微狀態(例如 A、B、C、D),MDD組微狀態B和微狀態D的持續時間、發生率和覆蓋率低于HC組,微狀態A和微狀態C的持續時間和IL-2、TNF-α、hs-CRP水平高于HC組。微狀態 D 的持續時間、發生率和覆蓋率與促炎因子(IL-2、TNF-α 和 hs-CRP)水平呈負相關(P < 0.05)。血清促炎誘導了微狀態 D 的異常。這些發現共同增加了對 MDD 病理生理學的理解,并指出了促炎因子導致了 MDD 患者的腦電圖微狀態異常。
背景:
多條證據表明炎癥活動的長期增加與重度抑郁癥 (MDD) 發病機制有關,但很少有關于 MDD 患者功能性腦網絡炎癥相關變化的研究。已有研究表明,促炎因子與功能網絡中連接性的改變有關,這對于調節年輕人群的情緒和認知方面很重要。
EEG 研究為了解這些所謂的異常提供了窗口(Lehmann 等人,1987 年)。這些腦電圖微狀態的時間特征攜帶有關心理過程的重要信息,這些信息也是由不同的神經活動模式產生的。近年來,腦電圖微狀態的分析是一個新興領域,微狀態分析使我們能夠將多通道 EEG 數據減少到與神經活動的不同分布相關的類別?傊,微狀態分析提供了一個強大的工具來探測 MDD 患者大腦網絡的功能。
據我們所知,之前沒有研究評估促炎因子與 MDD 患者腦電圖微狀態異常的關聯研究。為了填補臨床指導中的這一空白,我們檢查了促炎因子(IL-2、TNF-α 和 hs-CRP)與微狀態參數(持續時間、發生率和覆蓋率)之間的關系,以確定促炎因子之間的可能關系。
實驗被試:
2020 年 1 月至 2021 年 12 月在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醫學科招募24 名 MDD 患者和 24 名 HC 被試收集臨床特征。
促炎因子評估
促炎因子篩查由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臨床檢驗室進行
腦電圖記錄和預處理
所有被試以舒適的直立姿勢坐在電屏蔽室中。他們在保持清醒的同時放松并閉上眼睛 5 分鐘。
用 32 通道系統(EGI System 400;Electrical Geodesic Inc.)記錄閉眼靜息腦電圖數據,采樣率為 1kHz,Cz 作為采集參考。
使用 MATLAB 腳本和 EEGLAB 進行 EEG 數據分析。
微狀態分析
使用 Cartool 軟件進行微狀態分析。對于每個被試,我們計算了所有電極的全局平均場功率 (GFP)。對于微狀態分割,我們僅通過包含 GFP 具有局部最大值的點來對數據進行下采樣。然后對數據進行空間過濾以提高信噪比。第一步包括在個人級別執行的 k 均值聚類。為了選擇最佳聚類數,我們使用不同數量的 k 1 到 12 個初始聚類進行聚類。在第二步中,在組級別執行第二次 k 均值聚類,對上一步中獲得的連接的單個拓撲進行聚類。對于第二個聚類,設置了 k 5 到 15 個聚類的初始數量和 200 個 k-means 初始化,所有這些都遵循 Cartool 針對靜息狀態數據的默認設置。最后,對圖形進行目視檢查,并與文獻中報道的圖形進行比較。對于這兩個組,前 4 個拓撲結構與之前報告的 4 個“規范”微狀態 A 到 D 非常相似,并相應地進行了標記(A、B、C 和 D 微狀態分別顯示在圖 1中)。
圖 1.與 HC 組 (n = 24) 相比,MDD 組 (n = 24) 的頭皮拓撲圖。
結果:
MDD和HC組促炎因子水平與微狀態參數的關系
基于兩組 MDD 和 HC 的腦電圖微狀態分析結果,關注微狀態 D 與促炎因子之間的相關性。對于時間測量的 P 值,在 MATLAB 中跨相關分析(3 個炎癥標記 x 3 個狀態測量 [持續時間、發生率、覆蓋率] x 2 組 [MDD、HC])執行基于重采樣的 FDR 校正,從而校正每次重新運行 18 次統計測試。評估了微狀態 D 參數(持續時間、發生率和覆蓋率)與血清促炎因子(IL-2、TNF-α 和 hs-CRP)水平之間的相關性分析。MDD組中微狀態D的持續時間、發生率和覆蓋率均與炎癥因子(IL-2、TNF-α和hs-CRP)水平呈顯著負相關。然而,MDD組和HC組其他微狀態與促炎因子水平無顯著相關性。

圖 2.MDD和HC組促炎因子(IL-2、TNF-α和hs-CRP)水平與微狀態D的關系
結論
目前的研究表明促炎因子可能對導致 MDD 的功能性大腦網絡具有潛在影響,盡管需要未來的研究來復制這些發現。
參考文獻:
Ya-Nan Zhao, Jia-Kai He, Yu Wang, Shao-Yuan Li, Bao-Hui Jia, Shuai Zhang, Chun-Lei Guo, Jin-Ling Zhang, Guo-Lei Zhang, Bin Hu, Ji-Liang Fang, Pei-jing Rong, The pro-inflammatory factors contribute to the EEG microstate abnormalities in 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Brain, Behavior, & Immunity - Health, 2022, 100523, ISSN 2666-3546, https://doi.org/10.1016/j.bbih.2022.100523.
以上部分內容參考以上文獻,更多內容請參考原文獻,本內容僅供參考,如有疑問,請后臺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