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CONTENT
01/介紹
02/內部補料策略
1.擴散控制補料
2.酶控補料
3.內部補料策略小結
03/外部補料策略
1.自動化液體處理系統
2.用于分批補料微生物反應器系統的微流體和微型閥技術
3.外部補料策略小結
04/結論
前言
先進的分批補料微生物反應器可降低擴大規模的風險,并更接近模擬工業培養實踐。近年來,已經開發了高通量微量補料策略,無論實驗預算如何,都可以提高微量分批補料培養的可及性。該綜述探討了這些技術及其在加速生物過程開發中的作用。擴散和酶控制的補料可實現基質的連續供應,且簡單實惠。更復雜的補料曲線和更強的過程控制需要額外的硬件。自動液體處理機器人可被編程為預定義的補料曲線,并具有響應過程參數偏差的靈敏度。
研究顯示,微流體技術可促進連續和精確補料。將自動化高通量分批補料培養與實驗設計和基于模型的優化相結合的整體方法極大地增強了過程理解,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實驗負擔。為在線優化補料條件引入實時數據可進一步細化篩選。盡管該綜述中討論的技術有望實現高效、低風險的生物過程開發,但自動化培養平臺的費用和復雜性限制了其廣泛應用。未來的關注點應該集中在開源軟件的開發上,減少硬件的排他性。
01介紹
許多公司依賴于不可再生的石化原料以及更復雜工藝的天然產品所需的大量步驟可能會阻礙經濟可行性,將可再生原料生物轉化為此類天然產物的微生物細胞工廠的建設,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
02 內部補料策略
在內部分批補料系統中,基質在培養容器內逐漸釋放,無需外部補料。這些系統的主要特點是它們與現有基礎設施的兼容性。由于不需要先進的微型泵、微流體或液體處理機器人技術,因此可以顯著降低成本和復雜性。這種系統通常利用擴散或催化現象。
2.1擴散控制補料
擴散控制進料涉及將截留的營養物從聚合物吸附劑或通過人工膜緩慢釋放。培養基中的營養物質擴散穿過半透性透析膜,然后被細胞利用。Philip 等人 2017年闡明了作為影響補料速率的關鍵因素的兩個參數,儲器中的初始基質濃度和膜幾何形狀。這有助于更好的補料速率控制,并且發現盡管培養體積放大了 100 倍。然而,使用透析膜的擴散控制補料方法的一個主要限制是其對搖瓶培養的限制, 這限制了生產量。
Jeude等人2006 年開發了 FeedBead®技術,這項技術最初也是為了在搖瓶中使用而開發的,但 Scheidle 等人 2009 年證明了 FeedBead®技術適用于 MTP 應用。Keil 等人于 2019 年開發了一種 MTP FeedPlate®系統,該系統在每個孔的底部包含一個固定的固體有機硅基質和嵌入的葡萄糖晶體。在這些 FeedPlates®中,GFP 產量提高了 245 倍。該板以 24、48 或 96 孔形式上市,允許以分批補料模式直接進行高通量培養。然而,培養基 pH、溫度和滲透壓等外部因素對葡萄糖釋放速率有主要影響。因此,使用該技術時,對基質釋放速率的精確控制受到限制。
2016 年,Flitsch 等人研發了一種改進的 μ-RAMOS 設備,其目的是克服原始設備的瓶頸。更新后的系統在 48 孔 MTP 的每個孔中配備了氣體入口和出口閥以及光學傳感器,便于對所有 48 種培養物同時進行 OTR 監測。該技術最近被進一步擴展用于 96 孔深孔 MTP,使研究人員能夠實現比原始搖瓶規模的RAMOS 系統增加 15 倍的實驗通量。Habicher 等人 2020 年證明了最先進的 μ- RAMOS 和 FeedPlate®對于工程化用于蛋白酶生產的地衣芽孢桿菌菌株的葡萄糖限制培養的兼容性。OTR 的在線監測極大地改善了 MTP 培養物的信息含量,發現其在 MTP 和搖瓶規模下的性能相當。使用該平臺生成的數據可用于在開發的最早階段生成數學模型,從而根據設計原則顯著改善了過程質量。
Wilming 等人 2014 年使用 96 孔 MTP 開發了一種替代的基于擴散的分批補料系統。每個培養孔通過填充有聚丙烯酰胺水凝膠的擴散通道連接至儲層孔,便于每個平板進行多達 44 次平行分批補料培養。用濃縮基質溶液填充儲器,以實現逐步擴散驅動補料。通過改變儲器中的濃度并由此改變驅動濃度梯度。然而, 發現補料濃度和葡萄糖釋放速率之間的關系是非線性的。這種使補料速率微調復雜化的非線性歸因于水的反向擴散。盡管如此,板的透明底座提供了與板讀取技術兼容的主要優勢,例如用于通過散射光測量生物量和熒光的 BioLector 系統(mp2-Labs,德國)。使用該系統證明了大腸桿菌和多形嗜血桿菌菌株的分批補料培養。與分批對照相比,用最佳 300g/L 葡萄糖補料進行大腸桿菌的分批補料培養分別導致生物量和基于黃素單核苷酸的熒光報告蛋白信號增加約5 倍和14 倍。
2.2酶控補料
淀粉在液體培養基中的溶解度差,需要在原始 EnBase®工藝中使用固相。為了消除對雙相系統的需求,開發了具有完全可溶性聚合物基材的 EnBase® Flo。葡萄糖釋放方法與礦物鹽和復雜培養基添加劑的精心優化組合相結合,以產生高細胞密度和產品滴度。Glazyrina 等人 2012 年通過在 3mL 至 60L 的范圍內培養經工程改造過量生產模型酶醇脫氫酶的大腸桿菌菌株,研究了 EnBase® Flo 系統的可擴展性。在所有測試規模下均實現了相當的增長率和蛋白質滴度,突出了可擴展性。在所有測試規模上都實現了可比的生長速率和蛋白質滴度,突出了可擴展性。EnBase®系統還提供了在大型生物反應器的初始培養階段控制葡萄糖釋放的額外好處,完全消除了溢出代謝。
EnBase®技術還以方便的片劑形式在市場上銷售。該 EnPresso®系統與 D- optimal DoE 方法相結合,可優化 24 孔板中工程大腸桿菌的纈諾霉素生產。與原始分批培養相比,DoE 驅動的平行分批補料培養策略使纈氨霉素滴度提高了 33 倍。
2.3內部補料策略小結
擴散和酶控制的補料策略提供了一種相對簡單和低成本的方法來模擬更大規模的分批補料過程。它們提供了恒定基質補料的關鍵優勢,但在整個培養過程中通常不可能精確控制補料速率。結果,更復雜(例如指數)的進給曲線不能使用內部補料策略。此外,補料通常限于單一基質,這可能導致培養基中的其他營養物變得有限。特別是基于酶的補料依賴葡萄糖作為碳源,這可能不是所有過程的最佳選擇。此外,在此類系統中,酸和堿補料通常是不可能的,從而限制了過程控制能力。
03 外部分批補料策略
在外部分批補料系統中,基質從外部儲器補料。該策略的主要優點是增加了靈活性和過程控制能力。然而,由于補料需要額外的基礎設施,外部分批補料系統固有地更復雜且操作成本更高。
3.1自動化液體處理系統
使用液體處理工作站可以實現高通量采樣以及向 MTP 或平行 MBR 中添加液體。例如,RoboLector®包括集成的 BioLector®(mp2-Labs,德國)MBR 篩選平臺。自動取樣編程為每 24 小時一次。補料和取樣均在不中斷搖動的情況下實現,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對氧氣傳輸的干擾并防止細胞沉降,從而允許獲得代表性的樣品。Ambr®平臺通過添加泵送液體管線,可以向每個單獨的反應器中連續添加液體。克服了間歇補料的局限性,有利于實施連續補料方案和更嚴格的 pH 控制。
3.2 用于分批補料微生物反應器系統的微流體和微型閥技術
與自動 LHS相關的一個關鍵挑戰是補料的間歇性。近來,微流體技術已經被實施,其目的在于開發更精確的工業過程的按比例縮小模型。微流控生物反應器系統涉及對小體積流體的受控操作。
3.3 外部補料策略總結
具有自動外部補料和嚴格控制工藝參數的新型 MBR 技術的最新進展,使得能夠更接近地模擬工業規模的生物過程。通過自動化,實驗的吞吐量和精確度得到了顯著的提高。機器人 LHS 已證明了在微尺度下有效高通量分批補料培養的潛力。它們可以與現有硬件相結合,并易于編程,以實現廣泛的實驗應用。通過安裝液體處理機器人和分析設備,對 Bioreactor 培養平臺進行了改造,實現了全自動受控分批補料培養,并具有自動取樣和在線樣本分析功能。Mühlmann 等人的一項研究也證明了 RoboLector®平臺的適應性,為了實現自動補料培養基制備和細胞培養,安裝了額外的冷卻器、加熱器搖動器和真空站。移液操作可以預先編程以執行定義的補料配置文件并以高精度重復多次。LHS 補料的另一個限制是它的間歇性。微流體設備提供連續的補料供應,以更接近地代表工業規模條件。可以使用微流體裝置分配小體積,使得它們對單個細胞的研究特別有吸引力。由于對分離細胞的研究允許將細胞內效應與細胞間或群體效應區分開來,因此這可能有利于菌株的發育。
04 結論
曼森平行生物反應器分批補料應用
曼森采用Watson-malow 400A高精度泵頭,16 路補料,平均每個罐有四路補料,蠕動泵流量可設定,連續可調;每個蠕動泵的功能可單獨分配,可以作為酸泵、堿泵、補料泵、消泡泵、液位控制泵。
信息來源: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734975021001944?ref=pdf_download&fr=RR-2&rr=747c4db53ee4ddb1
文章來源:本文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與曼森生物合作供稿
排版校對:劉娟娟編輯
內容審核:郝玉有博士
如需獲取原文獻/補充資料 請關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