熒光假單胞菌培養特征及風險
瀏覽次數:2043 發布日期:2022-6-2
來源:本站 僅供參考,謝絕轉載,否則責任自負
熒光假單胞菌培養特征:
熒光假單胞菌是典型的革蘭氏陰性菌,電鏡觀察其菌體呈桿狀,對數生長期時大小一般為(0.7~0.8)μm×(2.3~2.8)μm,呈單個或成對排列,具有極生鞭毛,偶見無鞭毛無動力的菌株,運動活潑,不形成芽孢。DNA的G+C比例范圍為59.4~61.3克分子%,生物型IV有最低值,生物型II有最高值。該菌能液化明膠,葡萄糖發酵、蔗糖發酵、乳糖發酵均為陽性,并且能以多種醇類物質作為碳源,不能利用乙醇、L-鼠李糖等。甲基紅試驗、檸檬酸鹽發酵、接觸酶反應均為陽性,水解淀粉、脂酶反應陰性,對青霉素有抗性,不產生綠膿菌素。
具有分解纖維素、蛋白質和結合Fe3+的能力,但不能分解幾丁質。有些菌株(生物型II,III和IV)能進行反硝化,生物型I和III在卵黃反應中為陽性,生物型I一般可分解脂肪,生物型II不解脂。營專性好氧生活,可在pH5.7和7%NaCl的環境中生長,最適生長溫度約25~30℃。大多數菌株在4℃或4℃以下生長,在41℃不生長。
熒光假單胞菌在KMB固體培養基上于28℃下培養2d后,生長良好,菌落微隆起,磚紅色,邊緣呈波浪花紋向外擴展,表面較濕潤稍凸起不透明,易用接種針挑起,與該菌屬下其他種類的典型區別在于能產生水溶性的黃綠色素(青膿素),紫外線(366nm)斜光照射下可見黃綠色熒光。熒光假單胞菌在普通培養基、麥康凱、沙門和志賀菌屬瓊脂培養基平板上均可生長。在PDA培養基上長勢極弱或不生長,菌落深紅色。
微生物的良好生長需要培養基各組分濃度和比例合適,碳源和氮源對菌體的生長或蛋白的表達影響較大,濃度太低會造成營養缺乏,限制菌體正常生長,進而影響代謝產物的產量。國內外一些學者對熒光假單胞菌的最佳生長條件做了研究,對一些促生菌和生防菌的最適培養條件進行了測定和分析,為菌株的最佳發酵條件和生態適應性評價提供了依據。
風險:
熒光假單胞菌除了可以防治植物的病害之外,本身還是一種環境污染菌。在日常生活中,熒光假單胞菌是奶類、蛋類在低溫保存條件下導致腐敗變質的主要細菌之一。熒光假單胞菌對于人類是一種罕見的機會致病菌。在臨床上最多見的是血液及血制品被熒光假單胞菌污染,當病人輸入了被熒光假單胞菌污染的血液及血制品后,可出現敗血癥、感染性休克和血管內凝血等嚴重后果。
由于現有的許多抗生素對熒光假單胞菌都不敏感,所以一旦感染此菌,病死率很高。熒光假單胞菌還可以使一些動物體發生病變,產生相應的癥狀。在植物體中,熒光假單胞菌可以協同一些病蟲害加重對植物體的危害,如研究發現,松材線蟲在結合有毒的熒光假單胞菌時,能夠促進黑松的致病率。熒光假單胞菌對動植物的危害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越有利于熒光假單胞菌生長的環境就對動植物的危害越大。
隨著接種冰核細菌的濃度增加,煙株的凍害程度逐漸加劇。假單胞菌屬中除了熒光假單胞菌之外,其他的假單胞菌也能造成環境的污染。研究發現寧波沿海陸源排污口中存在較多的假單胞菌屬,假單胞菌屬的含量與排污口的主要污染物有關,氨氮含量較高的排污口假單胞菌屬的含量更高。還推測與季節性溫度變化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