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頭吳腦說行為,大家好,我是吳文遠。
本文主要探討銀杏內脂 GB對大鼠缺氧模型焦慮樣行為的改善作用。
1材料和方法
1.1實驗動物
SPF級成年雄性SD大鼠36只,體質量(200±20)g。
1.2試劑與儀器
高原人工實驗艙;EPM實驗儀器(型號:XR-XG201,上海欣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OFT實驗儀器(型號:XR-XZ301,上海欣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SuperMaze動物行為學視頻分析系統(上海欣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GB(貨號:純度>98%,上海源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3實驗分組
SD大鼠飼養方法及分組將SD大鼠在新環境下先飼養適應3d。所有大鼠均飼養在動物房中,保持室內溫度(25±1)℃,每天12h晝夜交替,給予同種飼料喂養,可自由進食、飲水,采用玉米粒做墊料,每兩天更換一次。實驗時將大鼠分為3組,分別為平原對照組、高原缺氧組、GB干預組,各12只。
1.4模型鼠的制造
GB干預組大鼠在進入高原人工實驗艙之前每天固定時間給與120mg/kg劑量的GB灌胃,連續給藥4d后與高原缺氧組大鼠一起進入高原人工實驗艙。平原對照組大鼠一直在動物房中常規條件飼養。高原缺氧模型依托高原人工實驗艙平臺,以平原常氧條件飼養大 鼠為平原對照組,以高原人工實驗艙內模擬6000m 高原缺氧環境,高原缺氧組和 GB干預組在艙內6d。
1.5動物行為學實驗
實驗開始之前,徹底清潔實驗裝置,采用窗簾將OFT和EPM與外界環境分隔開,室內暗光(以1.5m距離處能區分大鼠細微活動的最低亮度為準)并保持恒亮,室溫20℃左右,測試過程中保持周圍環境安靜。設置好相關程序參數,其中攝影記錄為延遲5S記錄,共記錄300s。大鼠出艙后將其放置在實驗室半小時以適應環境。實驗開始時,將大鼠背對實驗者從籠中取出(每次一只大鼠),放入曠場以及十字迷宮裝置的中心,實驗者立刻離開,使用動物行為軌跡跟蹤系統采集大鼠在300s內的活動信息。每只大鼠在完成測試后,使用75%酒精將設備擦洗干凈后,再進行下一只大鼠的測試。
1.6實驗中需要記錄的評價指標
OFT實驗動物出現焦慮心理時,其對開闊環境和新異環境中的恐懼和探究的矛盾心理特性會反應在行為學上,表現為焦慮越嚴重,就越傾向于在周邊區域活動,以獲得一種安全感。因此,實驗動物進入中央區域的次數越多,在中央區域活動的時間越長則說明動物的焦慮情緒越低。觀察實驗動物的運動總路程(cM)、進入中心區域時間(S)、進入中心區域次數(n)。
EPM實驗主要是利用動物對新異環境的探究和對高懸開臂的恐懼形成矛盾心理來反應動物的焦慮狀態。大鼠進入開臂時間和次數越多,說明大鼠焦慮程度越低,反之則說明其焦慮程度越高。觀察實驗動物的運動總路程(cM)、開臂時間百分比(%)、開臂次數百分比(%)。
1.7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珚±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OFT結果
由動物行為軌跡跟蹤系統采集的大鼠運動軌跡可以看到高原缺氧組大鼠相較于平原對照組大鼠在中央區域的運動軌跡明顯減少,而GB干預組大鼠在中央區域的活動時間則和平原對照組相近。統計學分析后可以看出在到運動總路程、進入中心區域時間和次數上,高原缺氧組顯著低于平原對照組和GB干預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F=10.991,P<0.01),而平原對照組和GB干預組之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GB干預組與高原缺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以上結果說明高原缺氧環境會導致大鼠產生焦慮樣行為,而GB的預給藥可以改善大鼠的焦慮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