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P815小鼠肥大細胞瘤細胞源自DBA/2小鼠的肥大細胞瘤;P815細胞可吞噬乳膠微球,但不吞噬酵母聚糖或卡介苗;P815細胞沒有抗體依賴的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作用。硫酸右旋糖酐、LPS或PPD不能抑制P815細胞生長;P815細胞產生溶菌酶,鼠痘病毒陰性。
細胞接收后的處理:
1)收到細胞后,請檢查發貨培養瓶的狀況,若發現培養瓶破損、有液溢出及細胞有污染,請拍照后及時聯系我們。
2)在顯微鏡下確認細胞生長狀態時,最好在低倍鏡(4或5X物鏡)下進行,能準確判斷細胞的傳代密度。看細胞的形態請在10X和20×物鏡下,同時給剛收到的細胞拍照,(10×,20×)各2-3張以及培養瓶外觀照片一張留存,作為細胞需要售后時提供收到細胞時細胞狀態的依據。
3)觀察好細胞狀態后,75%酒精消毒瓶壁將T25瓶置于37℃培養箱放置約2-3h。
4)貼壁細胞:在運輸過程中貼壁細胞會有脫落的現象,如發現貼壁細胞有脫落或者脫落后抱團生長,可將T25瓶置于37℃培養箱放置約2-3h,然后抽出瓶中的培養基和未貼壁細胞1000rpm離心5分鐘,棄去上清重懸后接種到加有按照說明書細胞培養條件新配制的完全培養基的原培養瓶中(或新的培養瓶中)。
5)懸浮細胞:T25瓶置于37℃培養箱放置約2-3h,然后抽出瓶中的培養基和細胞1000rpm離心5分鐘,棄去上清重懸后接種到新的培養瓶中(加入按照說明書細胞培養條件新配制的完全培養基)。
二、應用
用于小鼠肥大細胞瘤P815細胞誘導BALB/c鼠產生特異性抗腫瘤免疫效應研究:
采用小鼠肥大細胞瘤P815細胞作為抗原皮下免疫BALB/c小鼠,探討其是否可誘導BALB/c小鼠產生較強的、針對P815細胞的特異性免疫應答,為腫瘤疫苗設計篩查抗原提供基礎。
方法:小鼠肥大細胞瘤P815細胞經尾靜脈注入BALB/c小鼠,實驗按每只小鼠注入細胞數分為1×107/只組、5×106/只組、2.5×106/只組、1×106/只組、5×105/只組、1×105/只組和溶劑(RPM11640培養液)對照組,每組6只小鼠。觀察各組小鼠的生存狀態、體重及肝肺脾(重量、形態、病理)、血涂片、骨髓涂片、白細胞及血小板計數變化。
皮下注入P815細胞對BALB/c小鼠形成肥大細胞瘤/白血病的影響實驗分為4組,即P815細胞組、米托蒽醌處理的P815細胞組、L1210細胞組、溶劑對照組,每組6只BALB/c小鼠,分別于雙側臀部皮下注入P815細胞懸液(PBS液配制,0.5ml/只,細胞數5×106/只)、0.1ug/ml米托蒽醌作用12小時的P815細胞懸液(PBS液配制,0.5ml/只,細胞數5×106/只)、L1210細胞懸液(PBS液配制,0.5ml/只,細胞數5×106/只)和PBS液0.5ml/只。一周后,4組小鼠均尾靜脈注入P815細胞懸液1.5×106/只(RPMI1640培養基配制,0.15ml/只)。觀察各組小鼠生存時間、血涂片、體重及肝肺脾變化,評定各組小鼠形成肥大細胞瘤/白血病情況(觀察期限為尾靜脈注入P815細胞后3個月)。
皮下注入P815細胞誘導BALB/c鼠產生特異性抗腫瘤免疫效應實驗分為2組。隨機抽取尾靜脈注入P815細胞后未死亡的BALB/c小鼠3只設為實驗組,新購買的3只BALB/c小鼠設為對照組。對照組小鼠雙側臀部皮下注入0.5mlPBS液一周后,和實驗組小鼠一起,頸椎脫臼法處死。無菌取脾臟,制備脾細胞懸液。乳酸脫氫酶(LDH)釋放法檢測兩組小鼠脾細胞分別對P815細胞、L1210細胞的殺傷率。觀察兩組小鼠脾細胞對P815細胞克隆形成的影響。實驗各重復3次。
實驗數據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各組小鼠體重、肝脾肺重、白細胞和血小板計數采用單向方差分析比較,方差齊時用LSD法行多重比較,方差不齊時用校正F值的Welch法檢驗及DunnettT3法行多重比較。各組小鼠生存時間用Kaplan-Meier法行生存分析。兩組脾細胞對P815細胞、L1210細胞的殺傷率和克隆影響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和兩因素兩水平析因設計資料的方差分析進行比較。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