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循環系統是組織細胞和循環系統交換養料,氣體和代謝產物的場所。微循環系統的功能狀況直接和組織器官的功能密切相關。因此高分辨率微循環系統的成像對研究正常和病變的生理過程有重大意義。
羅輯科學有多種活體微循環光學成像手段供您選擇,用于微循環研究。
1、激光血流成像方案
激光血流成像儀器同時獲取血流速度、氧合血紅蛋白濃度、脫氧血紅蛋白濃度、氧代謝率、血流灌注值、血管形態、血管密度、血管角度等多種血液動力學參數。
2、血管微循環活體成像方案
基于OCT信號強度的血管成像
原理:血流為流體,與周圍相對靜態的組織相比,其反射的光線產生的隨機干涉光譜會隨時間發生更明顯的變化。通過多次掃描以獲得同一點多次OCT信號強度,對其進行處理后得到的結果若隨時間變化明顯則認為該處有血流。分頻幅去相干血流成像(split-spectrum amplitude-decorrelation angiography,SSADA)算法將波譜分為不同頻帶以提高信號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并分別計算去相干值,進而獲得血流圖像。
3、近紅外二區活體顯微影像系統
4、光透明微循環成像解決方案
光透明技術是一種讓生物組織具有光學透明性的新型技術。而正常的生物組織中成分復雜,如蛋白質、脂質和血紅素等物質對光的傳播造成阻礙。光透明技術就是使用一種試劑或幾種試劑組成的混合液通過浸泡、電泳或灌注等處理方式,使大塊組織或完整器官達到視覺下透明或光學儀器下可見的效果。
光片顯微成像技術也被稱作選擇平面照明顯微成像技術(SPIM),是一種新型的三維顯微成像技術。它采用正交光路設計,用一層薄光片從側面激發樣品,并在垂直于光片的方向上利用顯微物鏡和數字相機拍攝樣品的二維熒光圖像,通過軸向掃描光片或移動樣品逐面成像,利用數字相機同步拍攝樣品一系列不同軸向位置處的二維熒光圖像,然后利用圖形處理軟件進行三維可視化重構。光片顯微成像技術具有三維成像速度快、對比度高、低光毒性、低光漂白等諸多優點,尤其適宜于對實驗動物的完整器官甚至全身以及活體生物樣品進行長時間三維成像。
技術優勢:
提高了圖像和背景的反差(Signal-to-Background Ratio) 和軸向分辨率:光片照明技術保證了焦平面上下的樣品不會被激發,具備和共聚焦顯微鏡類似的光學切片功能;
減少了光漂白和光毒性:與傳統的熒光照明技術相比,光毒性可以被降低20-100倍,這樣就能在更接近生理狀態的條件下,對活體生物樣品進行長時間的三維成像;
與激光共聚焦和雙光子顯微鏡使用低QE的PMT的點掃描成像相比,光片顯微鏡使用高QE的CCD或sCMOS相機進行面成像,大大提高了成像速度和圖像的信噪比。共聚焦需要幾分鐘甚至幾小時才能拍完的樣品,用光片顯微鏡只需要幾秒到幾分鐘。因此,光片顯微鏡也特別適合用于大樣品成像。
應用實例
微循環血管成像
腫瘤微循環血管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