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病毒(Alphavirus)是包膜RNA病毒,可引發皮疹、關節痛、急性發熱疾病,甚至致命的腦炎。該病毒屬包括東方馬腦炎病毒(EEEV)、塞姆利基森林病毒(SFV)、辛德畢斯(SINV)病毒和基孔肯亞病毒(CHIKV)等。病毒包膜蛋白以正二十面體對稱排列,E2和E1糖蛋白形成異質二聚體,聚成80個三聚體,介導病毒和細胞膜的受體結合與融合。
甲病毒結構示意圖
近期發表在Nature期刊的一項研究中[1],哈佛醫學院的科學家們發現極低密度脂蛋白受體(VLDLR)是典型的甲病毒SFV的受體,而EEEV和SINV病毒的E2/E1糖蛋白也與VLDLR的配體結合域(LBD)相互作用介導病毒進入細胞,受體是與VLDLR密切相關的載脂蛋白E受體2(ApoER2)。賽多利斯生物分析三劍客——Octet®分子互作分析系統,Incucyte®實時活細胞分析系統以及iQue®高通量流式細胞儀在這篇文章中大放異彩。
1 細胞水平篩選甲病毒受體
利用CRISPR和模擬甲病毒的假病毒系統在細胞水平進行甲病毒受體篩選。將甲病毒復制子系統轉化為基于DNA的報告病毒顆粒(SFV RVP)系統(或稱之為假病毒),GFP為報告基因。當細胞被假病毒感染后,報告基因被整合到細胞基因組中,表達GFP產生綠色熒光。構建針對人類基因組中膜相關蛋白的向導RNA(sgRNAs)文庫。使用該文庫對感染SFV RVPs的HEK293T細胞進行CRISPR/Cas9篩選。發現使VLDLR(極低密度脂蛋白受體)基因沉默可以抑制SFV RVP的干擾,說明VLDLR是SFV的受體。這篇文章有大量數據檢測SFV RVP對細胞的相對感染率,iQue®高通量流式細胞儀當仁不讓地成了這個測試的主力。
左、中、右分別為活細胞群,單細胞群和GFP陽性細胞群。
相對感染率Relative infection (%) = (加入抗體or阻斷蛋白or受體的GFP陽性細胞/未加入抗體or阻斷蛋白or受體的GFP陽性細胞) × 100%
左:VLDLR敲除后,SFV的感染能力大大降低
右:加入VLDLR的抗體,可以阻斷SFV對細胞的感染
iQue®高通量流式細胞儀的優勢在于:
2 分子水平研究甲型病毒
E2/E1蛋白與受體的結合
為了搞清楚甲病毒E2/E1蛋白是否直接與VLDLR和ApoER2的LBD(ligand binding domain)結構域結合,作者生成并純化了甲病毒的病毒樣顆粒(VLP)。使用基于生物層干涉(BLI)的Octet®分子互作分析系統進行分析,發現VLDLRLBD-Fc可以直接結合SFV、SINV和EEEV VLP。而RAP(一種VLDLR阻斷劑)可以阻斷甲病毒和VLDLR的結合。進一步從分子水平驗證了VLDLR的LBD結構域是甲病毒的結合位點。
Octet® Red 96e測試:用AHC(anti-human Fc)傳感器固化受體,然后加入100 μg/mL阻斷蛋白RAP或者Tf,然后與甲病毒VLP (20 nM) 結合5分鐘
Octet®分子互作分析系統的優勢在于:
· 非標記Direct binding是趨勢,結果更準確;
· 快速測定親和力,更加定量化地表征分子互作;
· 無洗滌步驟,可測弱親和力(解離快);
· 寫入了美國藥典,文章多,認可度廣;
· 萬金油技術,可以用于檢測DNA,小分子,蛋白質等各種生物分子,比如這篇文章檢測的就是病毒顆粒樣品;
· 操作簡便,耗材及維護成本低。
用Incucyte® S3檢測iPSC分化的神經元對SFV RVP的感染。GCU閾值5,用Top-hat算法進行背景扣除。經過22小時培養后,計算GFP熒光面積。相對感染率Relative infection (%) = (加入抗體or阻斷蛋白or受體的GFP陽性細胞/未加入抗體or阻斷蛋白or受體的GFP陽性細胞) × 100%
Incucyte®實時活細胞分析系統優勢在于:
· 貼壁生長的神經細胞相對其他細胞比較脆弱,Incucyte® S3放入培養箱中,不需要移動培養板,對拍照的人為干擾最小。而流式等技術需要對細胞消化處理,可能會大大影響其活性和檢測的準確性;
· 配備無毒害免干擾的活細胞分析試劑,智能的神經細胞分析軟件,以及趨化、遷移、3D腫瘤球和類器官模塊;
· 通量高,一次可同時進行多達6塊多孔板的實驗,靈活選擇不同的物鏡和熒光通道。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賽多利斯生物分析三劍客——Octet®,iQue®和Incucyte®相比同類檢測工具都具備更高的通量及功能,可以幫助藥物研發和科研工作者快速拿到準確的數據,在內卷的環境中迅速占領一席之地!
Download
《生物層干涉技術應用文集
——病毒學基礎研究及藥物研發》
本文集通過對 Octet® 在病毒研究中分子結合動力學相關應用的梳理和分析,希望能夠給廣大科研工作者在病毒致病機理、病毒藥物發現、病毒診斷檢測、病毒疫苗研究等不同領域帶來啟示和幫助,促進我國病毒學、微生物學、免疫學等相關領域的發展。
![]() |
![]() 掃描二維碼下載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