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血管阻塞慢性腦缺血模型
本文介紹模擬慢性腦血流低灌注所致病理生理改變及認知障礙的嚙齒類動物模型,包括大鼠雙側頸總動脈結扎和小鼠雙側頸總動脈狹窄模型。其中,大鼠雙側頸總動脈結扎模型通過結扎大鼠雙側頸總動脈實現,小鼠雙側頸總動脈狹窄通過在小鼠的雙側頸總動脈植入鋼制線圈實現。結扎大鼠雙側頸總動脈造成腦血流的下降并能較好模擬慢性缺血所致的病理改變,操作簡單、重復性好、死亡率低,被廣泛用于慢性腦缺血的研究。該模型可造成脫髓鞘改變、軸突丟失、膠質細胞增生等白質損傷的病理改變。
此外,將結扎大鼠雙側頸總動脈與降低平均動脈壓(降至50mmHg)結合,并在缺血10~30min后重新恢復血供,可用于模擬前腦缺血。該模型可引起腦內易感腦區神經元的選擇性、延遲性死亡,包括新皮質、海馬CA1區的錐體神經元以及尾側殼核。其中,海馬神經元損傷與記憶受損及認知障礙密切相關。該模型所致的神經元選擇性損傷可通過組織學和行為學檢測方法進行評估。二血管結扎模型手術步驟簡單、再灌注操作容易,故較四血管結扎模型更具優勢。
一、動物選擇
大鼠
小鼠
二、制作步驟
1.大鼠手術操作步驟
(a)大鼠頭頸部血管及結扎部位示意圖;
(b)動物呈仰臥位;
(c)頸部正中切口,暴露氣管和雙側頸總動脈,用眼科鑷分離并挑起頸總動脈;
(d)暴露一側頸總動脈,將一根外科絲縫線結扎頸總動脈用同樣的方法分離并結扎另一側頸總動脈
(1)將大鼠放入麻醉箱中,用含2%異氟醚的70%氧化亞氮和30%氧氣的混合氣體以5L/min的氧氣流速進行麻醉誘導,3~5min后,大鼠進入麻醉狀態,之后以1L/min的氧氣流速進行維持。
(2)術前褪毛,聚維酮碘常規消毒手術區域。
(3)為了控制平均動脈壓、動脈血氣量和血糖含量,應同時行尾動脈插管。把2根電極通過小的皮膚切口插入雙側顳肌,以獲取腦電圖。在整個實驗中,平均動脈血壓和腦電圖的獲取依賴動力實驗系統。
(4)通過尾動脈抽取動脈血,運用動脈血氣體分析儀和血漿葡萄糖測定儀,對血氣和血糖含量進行測定。
(5)在缺血前15min和缺血后15min對動脈血氣和血糖含量進行測定,在整個實驗過程中血液氣體含量都保持在正常的生理范圍內。
(6)在大鼠腹側頸部皮膚正中線處做一個切口,小心分離兩側的頸總動脈和周圍組織以及迷走神經。
(7)把直腸溫度探測器插入到直腸中監測體溫。熱電耦33G溫度探測器植入顳肌,監測頭部溫度。在動物身體和頭部上方的熱光源的幫助下,身體和頭部溫度在整個手術過程中保持在(37±0.2)℃。
(8)當所有的準備工作已經完成時,異氟醚的濃度保持在1%。
(9)在缺血前15min,監測血壓中的氣體含量,平均動脈血壓、腦電圖、直腸和頭部溫度,并且保持在正常的生理范圍內。
(10)將兩側頸總動脈通過外科絲縫線5-0結扎以誘導腦血流低灌注。
(11)縫合皮膚,結束麻醉過程。大鼠仍然需要進行70%氧化亞氮和30%氧氣的混合氣體輔助呼吸,并且保持顳肌和直腸的溫度在37℃,直到它從麻醉狀態清醒過來,此過程通常需要30~60min。移除頭部和直腸溫度探測器后,把大鼠放回到其原來的籠子。
(12)密切監控大鼠呼吸,直到呼吸恢復平穩。1~2h后,大鼠可以轉移至動物房,常規供應食物和水。
(13)頸總動脈閉塞分步法:為避免腦血流量突然出現相對嚴重的下降,可按以下步驟逐步閉塞頸總動脈。大鼠用異氟醚麻醉,頸腹正中切口。暴露左側頸總動脈,與迷走神經輕輕分離,用三條結扎線(2-0)閉塞。1周后,做一個新的切口,右頸動脈同樣被阻塞。
2.小鼠手術操作步驟
(a)小鼠頭頸部血管及鋼制微線圈置入部位示意圖;
(b)鋼制微線圈實物圖;
(c)頸部正中切口暴露氣管和右側頸總動脈,用眼科鑷分離并挑起右側頸總動脈將鋼制微線圈纏繞在頸總動脈分叉部的近心端;
(d)顯微鏡下
(e)圖的放大圖,箭頭所指即鋼制微線圈
三、注意事項及常見問題解答
1.注意事項
2.常見問題及解決方法
*以上內容部分源自《實驗卒中模型方法學》
書號:ISBN 978-7-313-21776-9
了解更多卒中造模方法
歡迎掃碼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