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 CT在植物種子處理的應用
瀏覽次數:1475 發布日期:2020-4-15
來源:本站 僅供參考,謝絕轉載,否則責任自負
前言
顯微CT是醫學研究的基本儀器,近年來在植物科學方面的應用不斷增加。它可以對樣品進行無損檢測,揭示樣品的2D結構和3D結構,是彌合形態學和分子研究差距的理想工具。顯微CT在植物方面最初用于研究根的發育,后來研究了樣品密度和背景有強烈差異而可以區分的樣品,如種子、花結構、維管、葉結構、草酸鈣晶體、嫁接結構等。
目前國際上使用的很多研究種子的先進技術大多是利用熒光法研究種子活力或其萌發率,這些方法能夠高通量地達到某些研究目的,但始終無法得知種皮內部的結構和動態變化過程。
顯微CT 可以廣泛應用于對植物種子內部結構變化的研究。可以無損地探索不同植物種子腔體、胚和胚乳的變化,評估種子的出芽率和質量,測量種子內部的三維結構等。
本篇小編介紹幾個顯微CT在種子方面的應用案例。案例1~案例2 著重展示圖像的多種表現形式上;案例3-案例5為常規處理。
案例一:糠椴種子
種子3D旋轉圖(2D和3D可同時展現)

橫截面不同切片動態展示;分割功能區分種子不同結構
案例二:野蠶豆種子包

野蠶豆種子包2D顯示


野蠶豆種子包橫截面不同渲染展現;不同切片動態顯示

3D不同渲染方式展示

利用分割工具區分種子包不同結構并計算體積

可任意選擇想要展示的結構(紫色-外殼,綠色-種子)

種子包切除一半后多角度觀察結構
案例三:水稻種子

水稻種子2D圖像 3D動圖

分割功能區分種子結構 3D動圖
案例四:玉米種子

水稻種子2D圖像 3D動圖

任意角度斜切展示

連續切片顯示
案例五:楝樹種子

楝樹種子2D圖像
使用設備:

Micro CT(型號:Venus)(平生醫療)
影像軟件:Avatar(平生醫療)
顯微CT技術誕生四十多年來,在醫學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在地質學和材料學等方面也有較多應用。20世紀90年代末,CT才開始應用于植物研究中,主要用于研究根的結構、形態發育和植物化石,逐漸也用于研究材料本身能與背景分開或密度較大的樣品,如種子、維管組織、葉片等,但是在較軟的組織如幼嫩器官和分生組織中的應用極少有研究。相信在顯微CT的助力下,在植物種子方面的研究會有越來越多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