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是全球范圍內死亡率最高的一種癌癥,其發生率高、生存期短的特點而被稱為“癌王”。胰腺癌是一種惡性程度極高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其發病隱匿,早期診斷困難、進展快,發現時已經進入中晚期且大多已經轉移,再加上對化療藥物很強的耐藥性和對放射療法不敏感導致治療效果非常差,總體5年生存率徘徊在5%左右。因此,開發有效的靶向藥物和能用于早期檢測的高靈敏度的生物標志物成為業內科學家不懈努力的研究方向。
長期以來,多數研究都關注著腫瘤細胞本身的特性。經典理論認為腫瘤是腫瘤細胞異常增殖形成的新生物。這一理論強調了腫瘤細胞本身的作用,而忽略了基質微環境與腫瘤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其對腫瘤的影響,早在100多年以前,Stephen Paget提出了著名的“種子與土壤”的概念,腫瘤微環境就像是一個小的生態環境,由于其特殊的理化性質及內含各種生長因子、細胞趨化因子以及蛋白水解酶等成分,與腫瘤細胞生長增殖、侵襲、粘附、血管生成以及抗放射化療,促使惡性腫瘤產生有緊密聯系。因此,2011年著名腫瘤學者Hanahan和Weinberg教授發在《CELL》發表綜述,指出腫瘤微環境與腫瘤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且把腫瘤微環境作為癌癥的十大重要特征之一,暗示微環境具有潛在的腫瘤治療和診斷的開發潛力。
無獨有偶,4月17日南方科技大學田瑞軍教授與美國Salk研究所Tony Hunter院士合作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上發表了題為Targeting LIF-mediated paracrine interaction for pancreatic cancer therapy and monitoring的研究成果,報道了針對胰腺癌功能蛋白質組學研究最新工作,研究者發現胰腺星狀細胞(PSCs)和胰腺癌細胞間的關鍵通訊因子---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 LIF),分析其調控胰腺癌發生發展機制,驗證其作為胰腺癌治療靶點和臨床診斷生物標志物的可行性。
研究者利用開發的腫瘤微環境細胞間信號轉導的整合蛋白質組學策略,包括磷酸化蛋白質組學、分泌蛋白質組學以及IP-MS蛋白質互作組學,發現了PSCs細胞分泌物能刺激PCCs中轉錄因子STATs磷酸化通路激活,通過分泌蛋白質組學鑒定出PSCs分泌的LIF是調控胰腺癌細胞這一分子事件的最關鍵旁分泌細胞因子,通過IP-LC-MS技術鑒定到存在于胰腺癌細胞表面與STAT3的互作蛋白復合體LIF receptor 和GP130介導星狀細胞到癌細胞的細胞間信號傳導的分子機制。
LIF是知名的細胞因子,可以調節細胞分化,增殖等過程,那么作為細胞間的通訊因子如何調控胰腺癌細胞的生理進程?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研究者采用了兩種手段:
第一,建立胰腺癌KPC小鼠模型以及敲除LIF的受體LIFR的胰腺癌KPC小鼠模型,發現LIFR敲除后可以減緩胰腺癌的惡性發展從而顯著延長小鼠的存活時間,同時還發現阻斷LIFR信號傳導通路后可以增強化學藥物吉西他濱(Gem)的療效,同時還發現LIF主要作用在于促進腫瘤發展進程而不是起始階段起作用(下圖左)。
第二,為了驗證LIF作為潛在治療靶點的可行性,使用LIF的單克隆抗體作為阻斷劑處理胰腺癌KPC小鼠模型,發現LIF阻斷劑一樣可以延長小鼠的存活時間,與化療藥物聯合效果更佳(下圖右)。而產生如此療效主要是LIF可以調節胰腺癌細胞的分化以及解除化療耐藥性癌細胞的狀態轉化。
臨床診斷標志物的評估
LIF作為促進腫瘤發生的關鍵細胞間因子,研究者對LIF表達水平與臨床參數相關性進行評估,利用PRM靶向蛋白質組學和ELISA技術相結合的方式,對臨床血液樣本和組織樣本進行定量分析,發現與其它實體瘤相比,LIF在胰腺癌組織中高表達,并且與腫瘤分化狀態、癌癥進程緊密相關,同時血液中LIF的變化水平與病人臨床治療結果高度一致,與CA19-9相比具有更好的指示效果,證明其作為胰腺癌生物標志物的臨床應用潛力。
與其它細胞因子比較應用價值
最后文章也討論了PCCs另一細胞因子-白介素6(IL6)在胰腺癌中的應用價值。指出IL6雖然也能結合GP130來激活STAT3,但是在人血液樣本中含量低不易檢測,另外在健康和病人組區別不明顯,同時與臨床病理參數如生存期相關不強,相比之下LIF具有更好的應用價值。
小結
研究者借助于生物質譜與蛋白質組學高端技術平臺,開發了腫瘤微環境系統蛋白功能研究方法新策略,不僅揭示了LIF作為重要的旁分泌細胞因子在胰腺癌發展分子機制中的重要功能,而且通過動物模型和臨床數據表明其可能成為有效的治療靶標以及在胰腺癌臨床診斷中標志物的潛在應用價值。更重要的是為更好地理解“種子與土壤”,即腫瘤微環境的細胞通訊信號傳導分子機制提供新的策略和工具,再一次證明蛋白質組學技術(修飾組,分泌蛋白組,PRM)在精準醫學研究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