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農作物發生了病蟲還后,該采取什么措施進行治理呢?下面以水稻為例展開描述。
水稻病蟲害主要有稻飛虱、稻縱卷葉螟、二化螟、水稻紋枯病、稻瘟病、稻曲病、水稻黑條矮縮病、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等。
首先應該要做好水稻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堅持"預防秧苗期,放寬分蘗期,保護成穗期"的稻田病蟲管理總策略,大力推廣栽培控害、生物藥劑控害、物理控害、生態控害和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化學控害等技術。主推的技術有栽培與生態控害技術、總體防治技術和科學用藥技術,達標用藥,規范用藥;二化螟、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等病蟲抗藥性治理技術。
總的來說具體的防治分為以下三個階段進行:
①水稻播種至秧苗期:抓好種子處理,重點預防種傳病害(惡苗病、稻瘟病、干尖線蟲病等);適時防治灰飛虱、白背飛虱,預防蟲傳病害(病毒病);抓好秧田螟蟲、薊馬等防治。
②水稻破口期:重點防治稻飛虱、稻縱卷葉螟、螟蟲、穗瘟、稻曲病、紋枯病等病蟲害。根據水稻品種特性、主要病蟲種類、發生程度、發生期,因地制宜確定主治對象,合理混配藥劑,治"主"兼"次",達到"一噴多防"的效果。
③水稻穗期:根據病蟲發生實際,以稻飛虱為主治對象,兼治其他病蟲害。
防治過程中,不同類型的農藥要交替輪換使用,以延緩抗藥性產生。施藥時田間要盡量保持淺水層,無水田塊,適當加大用水量,確保防治效果。
光要農民在農作物的生長發育階段采取防治措施還遠遠不夠的,還需要相關部門要健全、完善的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監測預警體系,這個才是農業防災減災的重要基礎。在浙江,暴發性、遷飛性、流行性病蟲害發生的頻率加快,外來有害生物傳入的風險增大,對河南農業生產構成重大威脅。為增強抵抗農業生物災害能力、降低外來有害生物和危險性檢疫病蟲傳入的風險,確保農業生產安全,“十一五”期間,在農業部和省政府的支持下,河南省投資建設了11個國家級區域站、44個省級區域站和重大病蟲疫情監測點。這些測報站點的投入使用對提升河南農作物重大病蟲監測預警能力和防控水平,保障農業生產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生態環境安全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通過項目實施,配備電腦、數碼相機、多媒體、病蟲測報燈、病蟲調查統計器、殺蟲燈、孢子捕捉器、農業氣象儀等先進儀器設備(其中病蟲調查統計器主要應用于農業、林業、檢疫等領域的病蟲預測、預報、預警、研究等工作,在對河南省農作物的病蟲害治理上起到了很好的預防作用),改變了過去測報手段簡單、測報工具原始、數據采集零亂的狀況, 加快了對數據資料的整理和病蟲資料數據庫的建立,完善了重大病蟲發生信息和數據采集,基本形成了“高效運轉,快速反應”的重大病蟲監測預警網絡,提高了對重大病蟲預警能力和處置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