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品安全體系的缺陷--論水活度監測在食品質量安全控制中的重要意義
瀏覽次數:2772 發布日期:2009-6-4
來源:本站 僅供參考,謝絕轉載,否則責任自負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問題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已成為政府部門、科技界和消費者高度關注的重要領域。全球食源性疾病不斷上升,惡性食品污染事件接二連三,世界范圍內由食品安全引發的貿易糾紛不斷,這些問題是影響各國經濟發展、國際貿易以及國家聲譽的重要因素(我國也不能例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基本解決食物量的安全的同時,食物質的安全越來越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尤其是我國作為WTO的新成員,與世界各國間的貿易往來會日益增加;食品安全已經成為影響中國農業和食品工業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從全球范圍來看,由微生物引發的食源性疾病仍是頭號食品安全問題。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在全世界每年數以億計的食源性疾病患者中70%是由于食用了被微生物污染的食品的飲用水造成的。1999年年底,美國發生了歷史上因食用帶有李斯特菌的食品而引發的最嚴重的食物中毒事件。據美國疾病控制中心的資料,在美國密歇根州,有14人因食用被該菌污染了的“熱狗”和熟肉而死亡,在另外22個州也有97人因此患病,6名婦女因此流產。2000年底至2001年初,法國發生李斯特菌污染事件,有6個人因食用法國公司加工生產的肉醬和豬舌頭而成為李氏桿菌的犧牲品。2002年11月23日,由于一份樣品在沙門氏菌檢測中呈陽性,意大利“波利奧”奶酪公司(Pollio)召回分銷到美國18個州的6600箱乳清干酪。日本除了發生“O157”大腸桿菌污染事件外還出現了血印牛奶金黃色葡萄球菌污染事件。2003年4月18日我國湖北省武漢市水果湖第一小學發生一起集體食物中毒時間。這所學校六年級三個班的近百名學生,在課余餐食用學校統一發給的“王牌熟食”豆干后,出現中毒癥狀。中毒事件原因已經查明,是進食微生物總數嚴重超標的豆干而引起的集體細菌性食物中毒。經湖北省衛生廳衛生監督局檢驗,“王牌熟食”豆干細菌總數超標19倍。
在我國,截至2004年第二季度,衛生部共收到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報告205起,中毒6329人,死亡156人。2000年-2002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營養與食品安全研究所對全國部分省市的生肉、熟肉和乳制品、水產品、蔬菜中的致病菌污染做了連續的質量監測。結果表明微生物型食物中毒仍居首位,占39.63%,化學性中毒占38.56%,動植物性和原因不明的食物中毒10%左右。表1為我國1990-1999年食物中毒狀況。由此可以看出,微生物污染導致的食物中毒同時也是影響中國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
全文請參考

中國食品安全體系的缺陷.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