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北京城市生態系統研究站、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先進計算與數字工程研究所主辦,北京理加聯合科技有限公司、英國ASD公司、美國Resonon公司、加拿大ITRES公司、美國Campbell公司協辦的“2024年碳中和背景下生態系統多要素觀測技術學術交流會”在線上召開。會議邀請了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周偉奇站長和北京理加聯合科技有限公司孫寶宇總經理做了開場致辭,此外還邀請了來自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數字所、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寧夏大學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九位專家學者分享報告。
會議圍繞生態系統碳源碳匯觀測技術的前沿問題與挑戰、多要素聯合觀測技術的基礎理論與方法、多源數據融合與綜合監測技術的應用研究進展、技術在碳中和戰略中的應用與前景、全球與區域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碳匯功能的影響五個主題展開報告。
上午9:00會議正式開始,來自中國科學院大學的郝彥賓教授分享報告“極端氣候下的溫性草地碳循環”;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數字所陳勁松所長分享報告“華南海陸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實踐與挑戰”;
北京理加聯合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孫寶宇分享報告“生態系統碳源碳匯立體監測方案及實踐”;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周偉高級工程師分享報告“稻田溫室氣體同步自動觀測系統-設想與實踐”;
下午,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的張紅星高級工程師作出報告,主題為“美麗奧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智慧生態監測”;
北京理加聯合科技有限公司韓善龍工程師分享主題為“空-地”高光譜遙感監測技術設備的升級”的報告;
來自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劉準橋教授分享報告“日光誘導葉綠素熒光(SIF)與植被生產力(GPP) 關聯機制及關鍵參數建模研究”;
來自寧夏大學的杜靈通研究員和內蒙古農業大學的任海燕教授分別就“氣候變化背景下寧夏生態系統碳匯監測及應用案例”和“荒漠草原土壤甲烷和二氧化碳通量對增溫和氮添加的響應”這兩個主題分享報告。由于寧夏大學的杜靈通研究員以及內蒙古農業大學的任海燕教授報告中仍有未發表數據,會議錄屏暫不做分享。
本次交流會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采用線上直播形式,各位老師通過共享屏幕、語音及文字對話等方式,進行報告分享和問題答疑,帶來了一場精彩紛呈的學術盛宴。此外我們還設置了抽獎活動,共23個中獎名額,分別為:
一等獎1名
二等獎5名
三等獎 7名
四等獎10名
此次會議可以分享的PPT我們會在公眾號內逐步進行推送請大家時刻關注!
通過此次交流會的學習和交流,相信各位老師、同學對生態系統多要素觀測技術及應用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
如您有任何需要,歡迎隨時聯系我們,北京理加聯合科技有限公司將竭誠為廣大科研工作者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