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參加上海、重慶地區的講座
講座預訂電話:010-82622629
Email:xuyue@youngerusa.com
我們可針對您的研究領域,開辦講座、發送相關資料。
詳情請聯系我們或者聯系各地區負責人。
|
第三站 上海 講座內容簡介 |
講座發言人:藥青(美國揚格非損傷技術中心 高級工程師)
時間:2009年3月17日(周二)上午9:30—11:00 地點:第二軍醫大學1#樓3樓會議室
時間:2009年3月17日(周二)下午14:30—16:00
地點:復旦大學醫學院明道樓1313室
講座內容: 非損傷微測技術及其在基礎醫學研究中的應用
● 骨骼鈣離子吸收 ● 糖尿病
● 卵細胞活性與凋亡研究 ● 神經退行性疾病
● 傷口愈合研究 ● 腫瘤耐藥性研究
非損傷微測技術及其在生理學研究中的應用
● 離子流與鈣震蕩 ● 感覺及神經系統
● 離子通道 ● 氣體分子NO和O2
● 代謝與內分泌 ● 細胞活性與凋亡檢測 ● 藥理和毒理學 ● 斑馬魚生理機制的研究 |
|
時間:2009年3月18日(周三)上午9:30—11:00
地點:上海交大農學院1區203室
講座內容:非損傷微測技術及其在植物學研究中的應用 ● 植物抗逆研究 ● 植物生長發育
● 植物營養吸收 ● 有害植物暴發機制
非損傷微測技術及其在生態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 藻類暴發機制研究 ● 生物環境監測
● 微生物環境功能研究
|
|
時間:2009年3月18日(周三)下午14:30—16:00
地點:合肥路411號5號樓106室(交大醫學院旁)
講座內容:非損傷微測技術及其在基礎醫學研究中的應用
● 骨骼鈣離子吸收 ● 糖尿病
● 卵細胞活性與凋亡研究 ● 神經退行性疾病
● 傷口愈合研究 ● 腫瘤耐藥性研究
非損傷微測技術及其在生理學研究中的應用
● 離子流與鈣震蕩 ● 感覺及神經系統
● 離子通道 ● 氣體分子NO和O2
● 代謝與內分泌 ● 細胞活性與凋亡檢測
● 藥理和毒理學 ● 斑馬魚生理機制的研究
|
|
時間:2009年3月19日(周四)下午14:30—16:30
地點:浙江大學華家池校區科學樓1樓會議室
講座內容:非損傷微測技術及其在植物學、生態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 植物抗逆研究 ● 植物生長發育
● 植物營養吸收 ● 有害植物暴發機制
● 生物環境監測 ● 微生物與環境相互關系
非損傷微測技術及其在動物學基礎研究中的應用
● 糖尿病 ● 斑馬魚生理機制的研究
● 傷口愈合研究 ● 氣體分子NO和O2
● 腫瘤耐藥性研究 ● 感覺及神經系統
● 藥理和毒理學 ● 離子流與鈣震蕩
● 代謝與內分泌 ● 細胞活性與凋亡研究 |
|
時間:2009年3月20日(周五)下午14:30—16:30
地點:浙江大學生命學院245報告廳二樓
講座內容:非損傷微測技術及其在植物學、生態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 植物抗逆研究 ● 植物生長發育
● 植物營養吸收 ● 有害植物暴發機制
● 生物環境監測 ● 微生物與環境相互關系
非損傷微測技術及其在動物學基礎研究中的應用
● 糖尿病 ● 斑馬魚生理機制的研究
● 傷口愈合研究 ● 氣體分子NO和O2
● 腫瘤耐藥性研究 ● 感覺及神經系統
● 藥理和毒理學 ● 離子流與鈣震蕩
● 代謝與內分泌 ● 細胞活性與凋亡研究 |
第四站 重慶 講座內容簡介 |
講座發言人:藥青(美國揚格非損傷技術中心 高級工程師)
時間:2009年3月23日(周一)上午9:30—11:00
地點:重慶西南醫院燒傷科5樓學生學習室
時間:2009年3月24日(周二)晚上19:00—20:30 地點:重慶醫科大學三樓生命科學院會議室
講座內容:非損傷微測技術及其在基礎醫學研究中的應用 ● 骨骼鈣離子吸收 ● 糖尿病
● 卵細胞活性與凋亡研究 ● 神經退行性疾病
● 傷口愈合研究 ● 腫瘤耐藥性研究
非損傷微測技術及其在生理學研究中的應用
● 離子流與鈣震蕩 ● 感覺及神經系統
● 離子通道 ● 氣體分子NO和O2
● 代謝與內分泌 ● 細胞活性與凋亡檢測
● 藥理和毒理學 ● 斑馬魚生理機制的研究 |
非損傷微測技術起源于美國MBL實驗室,是SIET、MIFE、SVET、SPET、SERIS、SERP、SERE、SRET等一大類微電極技術的統稱。1990年MBL的科學家Kühtreiber和Jaffe利用非損傷微電極檢測單細胞Ca2+的運動方向和流速,開創了從靜態測量到動態測量轉變的先河。1995年MBL的科學家進一步在《Nature》發表文章闡明了非損傷微測技術的數學物理學基礎及應用方式,從此非損傷微測技術進入各研究領域并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
注:MBL:Marine Biological Laboratory, Woods Hole, MA 02543 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下村修(Osamu Shimomura)在MBL工作20多年并發現了熒光蛋白。 |